(芙蓉16日讯)正月初七应节的“捞生” ,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大马导演张吉安在个人面子书主页与大家分享及追溯捞生发源地。
他写道,他出生在吉打稻田村庄,生活在一个两大籍贯混合的家庭(广府和潮州文化),儿时的年初七,从没看过和吃过七彩鱼生,反而当天父亲会去溪边捉“田鱼”回来煮鱼粥庆人日;而外婆是潮州揭阳人,会煮“七样菜色”的酸菜尾来配粥,算是趣合了广府和潮州味蕾,交融出南洋人的本土饮食。
对于“捞生”,他说,追溯马新华人文化的源头和变迁,必须从当年的 “马来亚”华人文化概念作为基础,也就是当年的石叻坡和马来亚,因为马新在历史上本一体,所以与其去区分、甚至强说捞生属于现在的马来西亚或新加坡皆略显不恰当,毕竟除了捞生,其他的如肉骨茶、海南鸡饭等也陷入一番争夺。
因此,他认为,其实更贴切的说法是,大部分华人饮食脉络起源于中国原乡,变革新创则在“马来亚”,甚至是东南亚。
他指出,至于“鱼生”是原本属于广府人的饮食文化,也就是源自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民间料理,后来随著南来的广府祖辈带来东南亚。
“尤其是‘鱼生粥’的吃法最普遍,后来演变成将鱼生变成‘七彩捞生’文化,则是综合了潮州、客家与闽南人的饮食文化,毕竟,马来亚华人的籍贯融合也随著南来祖辈生活在一起混搭起来,相互影响。”
张吉安分享写道,除了“鱼生”,早期潮州人和闽南人会吃“七样羹”,将7种菜包括芹菜、韭菜、芥菜、菠菜、生菜、葱头、蒜头,煮成一锅杂菜羹汤,因初七被誉为“人日”,是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是“人类”的诞生日,再深受佛教持素和道教持斋的影响下,藉著吃7样素菜带来好运。
“同样的,古早客家也有7样羹,不一样的是保留了芹菜、韭菜、芥菜、葱头、蒜头,另外则多了猪肉和鱼肉的羹汤。至于擂茶,则是源自揭西河婆客家人的专属在地料理。”
他披露,由此可见,广府人的吃鱼生文化混入了潮州、闽南和客家的7样羹,是有迹可寻的。
他说,至于“捞”这个字面,有两个意思,一是搅拌,另一个则是“讨生活”的意思,比如广府人常说“捞得唔错”、“捞边行”、“捞得起”都是跟赚钱讨生活有关,所以“捞生”这个词,则源自广府人的顺口溜“捞得风生水起”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