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客家人分为多种,包括大埔、海丰、陆丰、河婆等,过年方式部分会有些许不同,但大致上禁忌不多,主要鼓励在农历新年期间说好话,保持好能量。
马六甲客家公会副会长陈锡安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新年期间长辈们所使用的客家贺语离不开“恭喜发财”、“新年进步”等吉祥贺语。
他表示,一般上客家妇女在大年除夕前制作和烹煮各种年菜,代表性的客家过年菜有算盘子、甜粄、丁子粄等。前两者至今仍可在各地方品尝到,而有人丁兴旺之意的年菜丁子粄则已不多见。
他解释道,算盘子的形状如同算盘上的算珠,寓意年年赚钱;粄即是糕的意思,是客家话,甜粄等同年糕,它是所有客家人必吃的糕点,这与正月二十的天穿日息息相关。
“据说早期在中国一些客家人居住的山地易因大雨,遭遇洪水,希望用有粘性的甜粄把穿洞的天补好,祈求平安及风调雨顺。客家会馆每年都会选择在农历正月二十聚餐,祭拜女娲娘娘,是我们的小过年。”
至于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吃擂茶的习俗,他说,本身是大埔客的他并没有这项习俗,只有海丰、陆丰和河婆的客家人才有。
若要感受浓浓的传统年味,新村必是首选,甲州马接峇鲁新村就有逾80%的客家人,妇女们过年前在家中厨房忙著制作年饼,而现年68岁的宋玉萍(人称阿吉婆)以及70岁的戴雅丽分别在制作年糕及米呈传统手艺上,拥有丰富的经验。
宋玉萍在家婆传授下,做了30年的年糕,她指出,她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六便开始忙著制作客人预订的年糕,过程中有些避忌必须遵从,如保持安静、不出席白事、若家中有人刚生产则不允许前来她家中买年糕,怕年糕“小气”,无法做出完美形状。
“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白糖,蒸煮15公斤年糕,耗时22小时。我们习惯在天穿日拜神,之后切片,与芋头和番薯一起炸,一家大小都习惯这样吃。”
马接峇鲁新村村民从事农耕活动,戴雅丽说,早年母亲从收割稻谷到爆米香,都需要她与姐妹们协助下完成。
“这是客家人特有的年饼。我们是第二代,至今已有超过50年历史。主要材料酸柑、糖、芝麻、米香等。而米香也能与擂茶同吃,人日当天,我们一家大小都会吃擂茶。”
村长戴碧源表示,除了人日吃擂茶,从祖辈开始,他们有年初一吃素,到庙宇上香,祈求平安健康的习俗,当中布置得美仑美奂的聚仙亭,是最受村民欢迎的庙宇。
提及聚仙亭,理事会主席拿督傅润德说,从旧址搬至该村,已近百年历史,庙内的女娲娘娘是全甲唯一的座主。90年代初期,理事也让沉静已久的客家斗牛狮重出江湖,惟如今找不到年轻人继承。
客家斗牛狮是由该村村民戴子超(55岁)的父亲戴士徒从50年代带动。戴子超说,舞动客家斗牛狮的学员必须懂得武术,与醒狮不同,重达5公斤的狮头外表凶猛,另外搭配灵猴和沙僧一起出巡。
“它也被称为金狮,是受皇帝赐封的狮,背部有5种颜色,相传能把不好的东西吃掉。早期,狮团在年初夕出动,向村民拜年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