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7日讯)董总与教总认为,各级学校从10月29日至11月3日举行“声援巴勒斯坦周”(Minggu Solidariti Palestin)活动的口号应改以“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普世价值,内容著重于巴以问题,提倡相互包容、彼此尊重,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如此则将可平息当前仓促推行所产生的争议,且又能扣合当局发动此项活动的宗旨。
董总与教总在一篇联合声明中说,教育部较早前在10月21日指示各州教育局举办声援巴勒斯坦活动,接著在26日发函补充,重申活动宗旨,强调让学生认识国际冲突与人道危机之必要。
“我们要提醒的是,和平与自由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而倡导尊重生命,维护人权、关怀弱势、坚守公义,乃至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等理念和价值,都必须从基础教育做起,透过课程规划、师资配置和制度设计从小扎根、循序渐进将相关议题融入教学,无法揠苗助长、一蹴而及。”
文告指出,教育部并未记取过去屡屡犯下的前车之鉴,一再忽视我国教育体系多元共生的生态事实,草率地以一纸政令倡导却语焉不详,“声援巴勒斯坦周”招致非议乃意料中事,加上仓促推行,益显思虑不周、欠缺周延规划的准备。
文告说,冷战虽已落幕,惟其根源尚未全部消除,各国之间往往著眼于不同利益,因而国际武装冲突未能停止。近二三十年来,无论发生波斯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甚至尚未停火的俄乌战争,我国教育部并未曾下令在校园内倡导类似反战讯息。
董总与教总认为,倘若政府有意长期推动反战教育,就必须有长远规划与相应配套,在各级学校提倡人权、和平、法治等理念,并且修改大专法令。唯有如此,才能打开莘莘学子的国际视野,用人权人道的高度来看待巴以冲突、缅甸罗兴亚人困境等人权议题,培育出更多关心人权且愿意为之发声的国家未来主人翁。
此外,我国已在2021年修法,年满18岁者即可实行公民权利参与投票。教育部于2019已在中小学的国文、英文、道德与历史课程里,融入公民教育内容。有鉴于此,用开放心态和独立思考,来理解公民权益与国家体制,看待包括巴以问题在内的各种国内外议题,理应是学校教育必须勉力而为。
董总与教总呼吁教育部务必聆听公民社会的意见,要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审慎态度,周详规划出周延、前瞻且可行的活动内容,借此突出宣传反战与和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