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0日讯)本地米供应问题持续升温,迈丁(Mydin)霸市董事经理拿督阿米尔阿里表示,本地米供给的减少,使得其经营的商场的本地米一上架便很快售罄。
他在接受《Astro AWANI》专访时指出,如果在以往,他们每日能收到1000至2000包的本地白米供应,但如今却仅收到50至100包的供应。
“这不是一个新故事,尽管现在情况确实令人绝望。确实已经售空(本地白米),这意味著不管你去哪一家超市,若一大早就去,就可能买到50到100包,但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
“就像我昨晚(周六)下午2点来到这里(梳邦再也USJ)时,连一勺5%碎米(SST 5%)都没有。这意味著需要去另一家超市。
“比方说,迈丁在梳邦再也USJ分行,我们每天至少需要1000 或2000 包米,但我们每两至三天才会收到大约50 或100 包的供应。甚至有供应商不发货,已经过一周仍没有交付货品。”
他表示,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商家,民众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低收入群体(B40)。
他补充,一些客户责任归咎于商家,称他们收藏本地米,然而商家收到的货量确实比平时少。
“我们遇到一些客户,称我们将藏起来了因为我们没有货。顾客说‘部长说有货,不可能部长及相关局长不知道此事’。导致我们(贸易商)成为被责怪的一方。 尽管我们没有货,但顾客认为我们在欺骗。当我们擦看库存时,仅剩进口白米。”
他强调,政府现在需要实施的措施需更加现实和有效,否则更多民众将继续承受生活成本上涨的负担。
“进口白米价格上涨,这是现实。我们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这个价格是一个全球现象,我们不能责怪政府,但我们有一方必须照顾低收入和 中等收入群体(M40)。提供优惠券等经济援助等,其次提高工资,目前1500令吉的最低薪金制。我也支付员工1500令吉,这是市场。提高工资水平,物价虽会上涨一点,但至少人们会有更多的钱可以花。”
“问题是,如果从杂货店到超市的情况都一样,本地白米供应量减少,民众的选择是什么? 尤其是家庭收入仅维持在旧水平的低收入群体?”
42岁的民众莫哈末拉扎里表示,本地米的供给情况非常令人不安,给他带来压力。
“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真担心随著时间的推移,价格会越来越高。因为本地米是我们平常食用的,我们每天都在吃,时间长了问题就很明显。这很痛苦,我必须继续生活。我必须少买其他东西,优先考虑主食。”
53岁的家庭主妇诺丽汉表示,目前情况使得其不得不选购5公斤进口白米,而更令人苦恼的是,她每月开支有所增加,然而她也别无选择。
“那是因为没有本地米,我们必须购买进口米。但单是五公斤的进口米,现在价格也已上涨,所以我只能选择采购五公斤进口米,因为它很贵。”
“如果我继续(购买10公斤米)就会很担心,因为我只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因为我们要生活,也要吃,我不得不从(购买)10公斤减少到5公斤。”
“我们不知道本地米是否还有库存,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让政府降低进口米的价格,我们必须进口白米。”
50 岁的仓库主管赛义哈尼法也保持同样看法,他抱怨,他每个月就需要使用2包米,而现在被迫转用价格较高的进口米。
“如果政府能够控制本地米的供应,我们的负担就会减轻一点。就没进口米(价格)的问题了。也许我仍然买得起进口米,不过低收入群体呢?”
“这情况是一种负担,我们必须在白米上花更多的钱,而不是其他事项。其他的东西都涨价了,什么都没有降格。问题是,东西涨价了就很难降下来。工资不变但东西涨了,生活都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