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30日讯)在上个月19日举行的第15届全国大选中,国盟中的伊斯兰党几乎横扫半岛东海岸国会议席,引起“绿色浪潮”的议论,但行动党副秘书长刘镇东却有不同的看法,并认为将这场选举视为伊党势力崛起、“绿潮”将至的观点,是一种对选举成绩的误读。
回头看1119全国大选,刘镇东分析了国阵崩盘后,原本投给国阵的选票流向。
他说,第15届全国大选的故事,并非是伊党的强大,而是马来选民三分天下之后,随著巫统崩盘,在东海岸马来选民7成以上的选区,本来就是有一股支持伊党的力量,再加上国盟主席丹斯里慕尤丁的影响力、拒绝巫统、倒国阵的选票叠上去,那么伊党在东海岸乃至半岛北部的选票就蹭上去。
刘镇东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也点出,各造对2022年大选的诠释很重要,若只是诠释为伊党很强、“绿潮”来袭的话,那么就看不到团结政府有建立一个新政治秩序的可能性。
他也承认,在巫统崩盘之下,希盟在东海岸、北部及霹雳以北以上的乡区拿不到这一组票,因此就有了这场结果。
但他补充,在霹雳以南的西海岸地区及城市选区,希盟则有分到一杯羹,特别是柔佛州的城市选区,则有部分原本投巫统的马来选票则有流向希盟。
他提到,这场选举最好的类比就是1999年大选。当时,伊党突然从1995年大选赢得6个国席,增加到赢得27席,而当时国阵巫统的马来选票从逾70%跌至52%,但却不等于说伊党很强,因到了2004年大选时,伊党在很多国席都输了,只是剩下6、7个国席。
询及相对1999年全国大选,伊党的势力似乎有所扩散时,刘镇东则表示,这是因为巫统这次崩得更多。
“我们必须承认,国盟的选票是有增加很多,变成第二大联盟,但这些票数有多少是因选民支持国盟、有多少百分比又是因三角战,以及又有多少是因为国阵崩盘?我(刘镇东)想,这是我们要能够去宏观去看待的事。”
对于,国盟或伊党未来是否有可能继续壮大,刘镇东则认为,这次的选举成绩可看出“抗议潮”,就类似1999年大选那样,反国阵的选票一定会找一个出口,而希盟也的确依然无法拿到巫统流失的马来乡区选票,而这股抗议潮自然无法马上消除、扭转,但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及团结政府可以通过未来5年的政绩来告诉这个群体,安华可以做得比慕尤丁更好。
刘镇东也谈到,团结政府如今联合执政之后,可以再进一步探讨联合参选的可能性,这对未来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挑战。
他说,如果巫统、土团及伊党联合执政,他们是不可能有联合参选,因为他们的同质性太高,都是在同类别的选区竞争,但事实上,团结政府的各党在选区上的利益并不是那么大,只要各方都退一点,就有可能联合参选,一旦联合参选的话,那么就能成立一个中心,这样的话,国盟或伊党就是边陲。
他补充,若这个政治中心形成不到的话,明年6州选举仍是三角战,那么就难以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