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4日讯)政府批准成立“华马译名专家谘询委员会”,避免屡屡发生食物、景点、道路等译名,与华社普遍应用译名不符的情况。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委员长拿督吴恒灿指出,教育部旗下的国家语文及出版局(Dewan Bahasa dan Pustaka)已批准该会的要求,以成立“华马译名专家谘询委员会”。
他解释,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旨在避免类似“粿条”(kuetiau)、“肉骨茶”(bakuteh)等译名,屡屡被翻译为与华社普遍应用的译名词语不同的情况。
“如肉骨茶的马来译名已经过民意调查及双方语文专家审定为“bakuteh”, 将提呈于此委员会接纳,就是一个官方与华社沟通合作的好例子。”
吴恒灿是于今日为《华文译名手册3》进行线上推介礼时,发表上述谈话。
他形容,《华文译名手册3》在《华文译名手册2》出版的11年后再次面世,象征著我国的华文教育体系语文应用规范发展史,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高点。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代表一种精神,它是我国华文语文工作者的集体合作结晶品,向世界中华文化圈,展示我国华文教育系统最重要的语文规范的统一,意义重大。”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也出席这场线上推介礼,他在为此手册做推介时也赞扬,这本厚达154页的《华文译名手册3》,除涵盖本地水果、干果、食用鱼、蔬菜、非华裔食品的华文译名,还囊括华裔食品的马来文译名,如“肉骨茶”、“炒面线”、“满煎糕”等。
他表示,统一这些译名很重要,除了希望它们能在媒体、教育领域等被广泛使用,也希望能影响外国华文使用者,统一地采用这份语范的词语,而中国大使馆就在第一时间要了一本《华文译名手册3》。
“本书对媒体、教学、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参与编辑者都是我国的学者专家、教育界、媒体、出版界精英。”
马汉顺也是语范主席。他强调,尽管大马的华裔人口不及其他大中华地区,但相对地却能够强而有力地让世界各地感受到,马来西亚这片国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这不仅仅是与大中华地区接轨,还能孕育出属于自己本身的中华文化语言,延伸出涵中华精髓的文化节目,如廿四节令鼓。”
他也说,由于这两年全世界的教育面对极大的挑战,各造都需要探讨如何开辟新天地,为乃至华文教育在内的整体教育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推动大马教育发展。
此外,《华文译名手册3》主编暨语范副主席杨欣儒也证实,《华文译名手册4》的筹备工作已经启动,预料于2024年出版。
出席《华文译名手册3》线上推介礼的嘉宾,包括语范首任主席拿督林祥才、华总副总会长拿督黄保俊、董总主席陈大锦、董总秘书长黄再兴、教总副主席蔡明永、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副主席拿汀李玉涓、艺青出版社社长蔡永谦、益新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子平及全体编委会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