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1日讯)《爱.生命》预防自杀防治协会主席郑友耀鼓励大众成为自杀防治守门员,在遇到有轻生倾向人士,可以通过“一问、二应、三转介”方式,提供支援。
郑友耀指出,自杀防治守门员的第一步是慰问,同时可以询问对方是否有轻生念头,因为轻生话题有时难以启齿,而适当的回应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把想法说出来。
“不对的方法比如说,“不要去想这些傻事”、“不要乱乱想”、“我比你更大压力,我都没有想死,为什么你却想死?””
“不管他的答案是什么,我们都接纳,毕竟他愿意揭露他的心事,这可能他的状态是这样,我们能够接纳,就能给予情感上的支柱。”
无论如何,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在开解和打消一个人的轻生念头后,若背后的原因并没有被解决,此念头会在对方脑海中反复出现,因此需要转介至其他人,如专业机构。
他说明,整个自杀防治若以不同层次来看,第一层次是没有特别轻生倾向的人,可以透过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教育,如建立面对挫折的心态、如何应对和寻求协助等心智发展。
他表示,第二层次是面对有轻生倾向的人,并鼓励他们尽快求助,同时鼓励更多人扮演自杀防治守门员的角色;而第三层次则是需要长期护理的有轻生风险人士。
郑友耀也是槟城中央医院精神科专科医生,他说,并不是所有有轻生念头人士需要住院接受持续监督,因此,院方会为这些人士制定个人化的自杀防治安全计划,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自我察觉。
这包括鉴定一,哪些前兆是他们有意图轻生的警讯、二,哪些是可以单独做的事情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三,哪些人或参加哪些社交场合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四,哪些是可以寻求帮助的人、五,哪些是可以寻求帮助的专业人士或单位以及六,哪个做法可以让自己的环境更安全。
美国心理学会会员黄国辉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与扶持对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
他指出,大家除了要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支援,也要成为身边人的心理支援。
他表示,心理支援是一个人可以信任和能够坦然分享大小事的对象,他们可以是亲人或朋友。
他说,拥有心理支援的个人,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有些个人长期和身边人关系不好、有冲突、不愿意跟其他人倾诉,缺乏心理支援,他们选择轻生风险较高。
“我们尽量去关心我们的家人、朋友、父母,和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可以信任地沟通,他们有事情也愿意透露,就可以达到一个KitaJagaKita的效果。”
他分享,哈佛大学长达75年的“幸福感”研究已显示,和身边人维持良好的关系是让我们快乐与健康的原因。
他强调,心理问题不能像吃止痛药般,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心理防御能力与身边的心理支援有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