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1日讯)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南希苏克里表示,今年国内已有2项非物质文化资产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估程序,即著名的马六甲王舡游行及来班顿(Pantun)。
她说,该部通过国家文化遗产局在2005年国家文化遗产法令下颁布了5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4个类别。
这4个类别包括语言及文献类如马来班顿、文化类如马来武术、艺术表演类如马六甲王舡游行,以及美术类如马来传统布料宋吉(Songket)。
她说,旅游部也积极将国内的艺术和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即成功被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在2005年的玛蓉剧(Mak Yong)、2018年的马六甲马来传统歌谣(Dondang Sayang)和2019年的马来武术(Silat)。
而若马六甲王舡和马来班顿成功申遗,将会是国内第4和第5个成功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六甲王舡是华人大型民俗活动之一,过去都会盛大举行,由于并非每年举办,因此该活动每次举办都会吸引大量人潮。
根据马六甲勇全殿的网站资料所得,马六甲最后5次的王舡游行分别在1905年、1919年、1933年、2012年和2017年,每次均由马六甲州内的勇全殿、清华宫、华德宫、清侯宫及玉华宫联合举行,参与的分别为5府王爷神明,即白、李、温、朱、池府王爷。
王舡游行并不是每年都能够游行,有关神庙的理事会必须在获得座主的谕令下,才能开始筹备。
王舡游行的路程及耗时较长,目的是让“王爷”在每个三岔路口将“妖鬼怪”收入王舡内,以维持社会安宁。
整个王舡游行的重头戏将会是当晚的焚烧王舡仪式,象征把所有在游行中所收服的“妖鬼怪”及不祥之物都烧毁,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早在2017年,国家遗产局就已经著手处理马六甲王舡的申遗程序,但迟迟没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