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6日讯)在科技时代,通过手机联系或在互联网互动易如反掌,不过,寻求虚拟世界的刺激而未关怀自己的需要,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辅导员张志伟说,若想改善上述情况出现的“疏离感”,则可透过三部曲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即“停顿、了解自己、与人接触”。
他解释,停顿是指暂时不要上网,反之是和自己相处,可以是散步、运动等,让自己回到生活,不需要太长的时间,5分钟到10分钟就好。
他向《马新社》说,停顿后可以进一步询问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有什么生活目标,在更了解自己后,再回到生活中整顿自己,并经常在现实世界中与他人相处和对话。
“与人接触后才发现,其实我们对人有许多感受,也有许多事情需要面对,我们心里可能也有空虚感或不被满足的渴望。
“当你可以真正面对时,你的空虚感才会慢慢转换成对生命的理解,其中一个理解是人虽然是孤独的,但是还要靠彼此连结而得到意义。”
张志伟说,许多人在网络互动其实流于表面,科技可以慰藉心灵,但不能填补心灵的空洞,例如面子书有许多朋友,但是生活中朋友寥寥无几而感到生活空洞,然而要面对生活的空洞,只能通过和人的接触。
“为何只是在面子书交流?因为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有害怕被拒绝的部分,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靠近。
“当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有适当的停顿,拿回主控权、理解自己生活目标与生命意义、在现实生活多与家人和朋友交谈,那我们不会再是科技的奴隶,而是科技的主人,有效地运用科技来带来生活的便利以及促进彼此的关系。”
读懂情绪助改善工作模式
大部分人因为惯性的沟通模式或处事习惯,往往导致本身的人际关系处处碰壁,然而,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只要读懂情绪不仅能克服沟通障碍,也有助改善工作模式。
对于情绪的管理,许多误解多数来自家庭和社会,有些传统家庭的教育模式,甚至可能会导致孩子从小以为“情绪是一种不好的感受”,包括要求男生要坚强、不可以哭;要求女生温柔体贴、不能生气。
辅导员张志伟指出,情绪就像是朋友,它的出现是为了让人关怀自己,若过度压抑,即使面对问题也不愿意打扰别人时,就会倾向选择“独自默默坚强”。
“人们未必要当情绪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但是可以把情绪当作一个善意的朋友,去了解和读懂他,并通过情绪了解自己的需要,一味地压抑、不让情绪流动或只希望情绪消失的方式并无法管理情绪。”
他指出,“独自默默坚强”的人久而久之会就会产生“忘记求助”的状态而长久压抑情绪,情况严重恐怕会影响生活状态,包括经常难过、影响工作、无法照顾自己、对生活失去兴趣等。
“我们并不否定压抑情绪的重要性,但只会压抑情绪并不健康,如果面对负面情绪后懂得释放,例如阅读、运动等,或者找愿意同理你的朋友聊,就可以活得快乐。
“允许情绪流动,可以让人在人生中找到亲密感和意义感,找到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做回自己,这就是允许情绪的重要性。”
询及无法克制情绪的原因,他反问:“克制有时候等于是压抑情绪,为何要克制?无法克制的情绪,是因为你还没有读懂这个情绪。”
他解释,情绪需要读懂、抚慰和表达,如果没有按照这3个步骤,是无法一味克制情绪的,因此在读懂情绪时特别是要说出情绪的名字,例如“我现在生气、失望”等,会让情绪平静下来,再理解情绪背后的需要。
至于抚慰情绪,则可以透过五感,即视觉(例如看电影)、听觉(例如听歌)、触觉(例如养宠物)、嗅觉(例如插花)和味觉(例如吃东西)。
张志伟指出,职场上也鼓吹高效率和理性,因此,拒绝在职场表达情绪只会导致雇员不得不压抑和抗拒情绪,反之,适当的脆弱和情绪表达有助促进职场关系、激发员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