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13日讯)新贫族(new poor),也被称为隐性贫穷,普遍被认为是拥有工作及收入,但在种种因素下,却成了濒临贫穷边缘的一群,但与B40低收入群体不同的是,他们不被列入社会救助体系,无法获得政府的帮助。
具体来说,新贫族的收入在扣除种种生活开销后,无法拥有多馀存款,有者甚至还背负债务,而如今被归类为新贫族的,多数是年轻一代。
据国家银行近期发布的《2018年金融稳定和支付系统报告》数据指出,假设一个人失去收入,仅有24%的受访者有能力维持至少3个月生活,仅有10%人能以储蓄维持超过6个月。
苏菲(化名,25岁)几年前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峇株巴辖从事会计工作,但每月净薪水仅1500令吉,几年下来苏菲发觉自己无法储蓄,最终选择往新加坡工作。
苏菲列出每月的开销包括学贷(300令吉)、车油费(150令吉)、伙食费(300令吉)、保险(200令吉)、电话费(50令吉)及购买日常用品(200令吉),她说,这还不包括平时出门社交的花费。
“有时出门或旅行一趟,就把仅有的储蓄花掉了,我觉得我平时已尽量节省,但小地方薪水太低,物价却高,比如食物价格就与大城市差不多,要买车买房根本遥遥无期。”
陈小姐(27岁,行政人员)在吉隆坡工作3年,背负学贷及房租负担,她喜欢到处吃喝玩乐,因此沦为月光族,直到近期想买房结婚,才开始担忧。
“周一至周五工作,周末我就想犒赏自己,例如约朋友去咖啡馆、吃大餐、购物、上美容院及健身房等,平时也喜欢网购,加上偶尔出国旅行,常一不注意就把钱花光了。”
今年她与男友有了结婚计划,但两人没有房子,且结婚也需一大笔费用,因此目前他们正努力规划理财,希望能拥有储蓄。
在一间公司担任经理的林女士(39岁)是一名单亲妈妈,她与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虽然每月薪资达3500令吉,但家庭开销不小,生活捉襟见衬。
“我与父母同住,平时已经很省,但小孩的费用不少,例如安亲班、巴士费、安亲班及补习班费用,还有家里的日常用品、车贷及汽油开销等,加上每月给父母的孝亲费也不能少,每月都得小心消费。”
提高个人生产力走出窟境
一般人认为“薪资赶不上物价上涨”才会催生新贫族群体,专家强调,新贫族并非单一原因就可解释,而是综合各种因素产生的。
亚企理财中心税务与财务咨询总监拿督蔡兆源受访时简单列举3点说明这个社会现象,即:(一)薪水追不上通胀速度;(二)个人生产力不高;(三)个人理财问题。
他透露,据国家银行年度报告显示,大马员工的薪酬比其他国家来得低,这一因素导致社会上出现了贫富悬殊问题,只有整体生活水准提升,才能改善情况。
“诚如首相敦马哈迪日前所说,政府将探讨如何提升人民技术技能,缩小贫富鸿沟及提供中高收入就业机会,薪资变高至少能解决新贫族入不敷出的问题,让他们首先达到经济独立。”
他提醒,新贫族主要是个人生产力不高导致,因此员工勿只是重复做简单性工作,而要有能力为雇主提供更复杂的工作,才能通过自我价值提高收入。
善用现有资源 才能积累财富
要如何摆脱“新贫族”称号?短期来说,新贫族必须“量入为出,量力而为”;长远而言,新贫族必须“善用现有资源,创造未来价值”,才能积累财富。
蔡兆源认为,国人在花费时必须考虑自身薪资能力,勿受同侪压力影响,他以结婚买房为例,指结婚并不一定得先买房,因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这项回酬并不高。
“长远而言,人们一定要自我增值,提高生产力,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如可以花钱上课学习知识,若国人在能力不足时就买房,就等于把资源捆绑在没生产性的东西上。”
他说,人们纵然可以通过兼职打工,赚取更多收入,但这意味著他们必须牺牲健康或陪伴家庭的时间,因此最根本的方法还是提高自身价值。
他建议,打工族可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先调整工作态度,培养进取心后一步步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