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1日讯)首相敦马哈迪二度任相后于8月访华的成果备受各界关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志永认为,马中两国在谈判结果上表面双赢,但是实质上来说是双输。
李志永今日在马大中国研究所主办《马哈迪访华评估和中马一带一路的合作未来》座谈会上解释,表面上,马中两国都小赢,大马取消大型基建项目,获得中国理解及消除中国的疑虑,同时还争取到心仪的投资、技术转让和农产品市场。
他说,中国的小赢是在于成功止损,重申总体政治友好,并保住大马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以及在东铁项目上不让步。
不过,他认为,中国实质上是大输,因为该谈判结果没有带来实际利益,也让一带一路计划首度遭挫。
他举例,中国主动投资第三国产车替敦马哈迪分忧,但未获敦马哈迪在东铁项目上的让步;东铁项目被取消也有损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威望和资金,而且为了保留基建项目的前提下,还给予大马各种投资。
他也说,中国在中美贸易战,没获得大马的全力支持,另外中国也被批是新殖民主义,形象损失更大。
然而,他说,大马在实质上是小输,因为基建项目的额重新谈判未达目标,然后未来可能会丧失各种机遇。
“中国虽然没有对这次访华的结果感到不满,但是不表示中国没有失望。”
他说, 马中两国双输的其中一个原因与敦马哈迪的新政和做事方式有关,因敦马哈迪的谈判方式不符合中国思维模式,比如公然批评中国。
他认为,马中关系虽然没有破裂,但基本上已经冷却,中国领导人必定会重新审视大马在中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和可信度。
他坦言,马哈迪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冷战时代,仍然希望向日本学习、生产第三国产车等观念行为,必定会让大马错失很多良机。
他说,马哈迪的观念偏向追求国家独立与民众主义和以孤独平衡求自主,这种理解方式比较老套过时。
他表示,大马要实现自主平衡,不一定需要取消东铁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保持距离,应该要看到和利用一带一路能带来的短期和长期战略机遇,而不是自我设限当一个只专注马来地位的国家。
他说,大马政权变化,导致马中关系基础改变;大马从权威性政府迈向民主性型政府,阻碍原有关系的继续,马中关系重塑是必然的。
大马对中国误解须破除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志永认为,大马对中国的误解和迷思必须破除,需理性对待中国的投资和本身的债务。
他今日在座谈会上点出,其中一个迷思是殖民地论述,该论述的根源是因为选举政治的恶果,选举前碧桂园成为希盟攻击纳吉的靶子,选举后被视为清理前朝政府的重点对象。
另外,他说,其中一个根源是马来种族主义沉渣泛起,由忌惮本土华人到害怕中国人,将马来种族主义植入经济殖民主义,既动员了马来人的政治支持,又恐吓了本土华人,还吓退中国人,可谓一箭三雕。
他表示,另一个殖民论述根源是盲目相信西方媒体报道,将碧桂园形容成债务陷阱;成为大马政治人物的思想快餐,尽管违背了马哈迪及大马珍视的独立自主传统而不自知。
惟,他指出,大马首相敦马哈迪倾向相信,存有敌视中国存在的舆论,才会认为碧桂园是殖民地,或者是关丹产业园有长城之类的说法。
他表示,中国人来马投资房产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治行为;中国房客也只是长期租客,而非永久居民,中国人只是大马的客人而已。
他举例,大马并非中国人投资房产的首选,中国人早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置产,所以殖民的论述不成立。
另一方面,大马也有债务陷阱等于卖国的迷思,但李志永说,欠债和丧失主权相差甚远,中国没有通过放贷来殖民的主观意图,中国至多也是希望大马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或者在中美日竞争中不倒向美国日本,也有可能只是希望获得更多投资机会。
他举例,郑和下西洋到马六甲时,军力鼎盛,但是也没有殖民或侵略的想法。“不是自己的地方总是一种客居心态,这是中国文化。”
他也说到,中国外交是内向性外交,鲜少插手别国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警惕美国的自由霸权,而不是中国的不插手政策。
他建议,大马走出狭隘的马来视角,改变对中国的偏见及接纳中国;同时不要一概推翻前朝政府的遗产,必须理性看待。
他也强调,大马要理解中国外交思维,切忌公开挑战中国,并建议以互动促进自主发展,因为在全球化和工业革命4.0的时代,不能再像以往闭门造车搞经济。
李志永受询时认为,东铁计划可能死而复生,只是中国方面可能需要重新设计该计划,同时也要视下一任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看法。
他也表示,中国的大型项目投资者目前对大马持观望态度,肯定会观望一段时间,毕竟马哈迪对中国不是那么友好,必须看安华任相后对中国的态度,但这不影响那些没有涉及政治变动的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