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 华社研究中心(华研)学术董事祝家丰指出,就读华小的友族同胞呈增加趋势,这可能给华小带来变质危机,包括校园文化、行政语言、三大机构成员结构产生改变,可能导致校园越来越伊斯兰化。
祝家丰表示,近年来华小学生总人数逐步下滑,从2007年的64万3679名学生至2016年的54万2406名学生,十年间就锐减10万1273人。
“非华裔学生却是日益增多,2014年共有8万7463名非华裔生,占总数的15.4%,但去年已经占总人数的18%,华小是各源流小学中,不同种族学生就读比例最高的学校,相比国小只有4%的非巫裔学生。”
他指出,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乡区华小,也发生在城市华小,根据2013年的数据,半岛有5所华小没有华裔生,而在吉隆坡,有2所华小的非华裔生超过40%。
他也表示,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会带来一些问题,包括调派大量不谙华语的教职员,行政语言改变,例如霹雳某华小使用马来语。
他也指出,华小家教协会由友族同胞担任主席、副主席,董事会成员也出现友族同胞,像马六甲光亚华小由巫裔出任副主席,有造成华小伊斯兰化和国小化的隐忧。
他说,乡区微型华小尤其受到影响,随著友族同胞增加,华小的文化特征也会减弱。
祝家丰是今日在华研举办的研讨会上主讲《华小日益增多的非华裔生:问题与挑战》时,发表有关谈话。他也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惟他也表示,除了挑战之外,友族就读华小增加也带来契机,华小课题得到友族认可和支持,友族也更了解华社问题。
他说,由于有友族学生,政府必须照顾华小福利,也降低了微型华小被关闭的危机,也可让友族了解中华文化,促进民族交融。
华研今日在隆雪华堂举办《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变迁:华文教育与人口老化论坛》,邀请诸多学者和大学讲师主讲。早上场次聚集华文教育,下午则聚焦大马人口老化问题。
另外,马来亚大学博士研究生萧彣珈主讲《探讨留华马来学生的培训》时分享经验说,教育部每年都有派友族同胞前往中国留学,而部分学生未来可能成为教华文的老师。
她表示,华社因此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即是否愿意接受懂得华文的友族老师前往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