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影2日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潘碧华认为,大马华人对古代文言文及诗词兴趣缺缺的其中的主因,归咎于中小学编书缺陷。
她说,本身在教书的时候发现到,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及诗词,大学论文也不研究古代诗词,当她询问原因时,学生都说老师都不教文言文,因此对文言文不了解。
她透露,后来她也发现到,中小学中文课本的课岗在过去20年来,越来越少文言文及古典诗词,甚至有些中学的课岗,是与小学课岗重叠。
值得一提的是,她称,编书老师在编书时并没有把经典著作的诗词编入书内,反而是编入冷门的诗词。
潘碧华今日在“一带一路与马来西亚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如是表示。
她指出,或许编书老师的立场是这些经典著作已被提过多次,就不要把经典著作编入课岗,但她认为,经典著作之所以会称为经典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百读不厌,但课本专用这些冷门诗词,又怎能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更没兴趣。
她指出,诗词教学在过去20年都没有受到重视,也被视为与文言文一样,不适合于现今社会,这样的一个政策让中华文学失去了宝贵的20年,也导致新一代的华文老师和学生,视古代诗词欣赏和教学为畏途。
不过,她补充,所幸这个趋势在这近年来已有所改变,编书老师也逐渐开始加入了许多古代文学。
她也说,大马与中国的地理与天气的差异,也令大马人难以与中国古代诗词达到共鸣。
她以古代诗词中提到乘搭好几天的火车回乡的意境为例,中国人从南部到北部确实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但大马从南到北才一天的时间,因此读者难以感受到意境。
她表示,大马四季如夏,而在古代诗词中提到冬天意境的时候,又令读者难以达到共鸣,久而久之也引不起读者继续阅读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