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市场惊愕于特朗普145%对华关税威胁之时,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博弈已经悄然上演。在传统分析框架中,关税是贸易政策的工具,目标是保护本国产业或平衡逆差;然而,在特朗普手中,它更像是一把随时可以高举的槌子,用来制造恐慌、扰乱局势、强化谈判筹码。
白宫最近宣布豁免智能手机、半导体等关键科技产品,正是这种策略的代表性一幕。政策的反复与节奏的把控,透露出他的真实意图——关税并非目的,而是施压的手段。
特朗普的关税操作从来不追求政策一致性,而是以制造不确定性为核心。他一方面抛出极端威胁,制造市场恐慌;另一方面又在关键时刻"豁免"部分项目,营造掌控全局的印象。以145%对华关税为例,该政策刚被释放时,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标普500指数应声暴跌,苹果股价跳水,连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大幅飙升,显示出市场对其政策的不安。然而,延后90天对等关税的声明出台,市场又随即反弹。
这种"先恐吓、再宽容"的模式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特朗普惯用的谈判技术。他清楚,真正的破坏性政策未必需要实施,只要让对手相信它会发生,就足以引发连锁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他巩固了在支持者中的"强人形象",同时迫使企业与外国政府陷入焦虑应对,分散其策略重心。
许多国家与企业在面对特朗普的政策时,仍用常规逻辑进行预判。问题在于,这种以长期稳定为前提的分析框架,难以应对特朗普式政治操作的非线性特征。政策的目标不再是逐步达成经济利益,而是压缩决策周期、制造议价空间。
在此次事件中,部分国家立刻开始讨论报复性关税,科技公司则迅速启动游说机制,试图阻止政策落地。这类反应虽然看似理性,实则早已落入特朗普的预设路径。尤其企业层面,许多高管误以为政策威胁会长期存在,从而仓促做出战略调整,比如转移产能、削减投资、涨价传导等。而事实证明,关税威胁的时效性常常极短,却已足以动摇企业信心。
这种误判的代价在于,资源被过早地投入到防御性部署中,而非创造性拓展。特朗普的策略正是通过这种"扰乱优先"的方式,打击对手的预期稳定性,从而在谈判中处于上风。
在我看来,大型科技企业产品被豁免关税并不值得庆祝。首先,豁免只是暂时的调整,并非政策方向的根本转变。特朗普仍握有关税威胁的工具箱,随时可以重新施压。其次,事件暴露出科技行业对中国制造体系的高度依赖,例如80%的iPad与过半Mac电脑源自中国,这种集中化令企业在地缘政治冲击下毫无缓冲空间。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特朗普通过一轮政策试探,已验证了关税威胁对企业的控制力。大型企业不得不放下姿态,积极游说、妥协妥协再妥协,间接承认了行政权力对市场行为的高度干预能力。而中小型企业则更为脆弱,缺乏资源参与政治博弈,一旦政策回摆,首当其冲的将是这些没有"话语权"的参与者。
长期来看,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将更倾向于事事防守、保守应对,创新动力下降,全球科技产业的活力也将被侵蚀。
最为严重的后果,并不来自即刻的关税税率本身,而是由此带来的长期不确定性。资本市场对"未知"的排斥远远高于对"高税率"的容忍。145%关税的消息发布后,市场的剧烈反应正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更为深远的,是企业在战略布局上的犹疑态度。供应链重构将成为中长期趋势,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寻找中国以外的制造替代地。然而,客观来看,短期内并没有任何地区的产能、基础设施与政策环境能替代中国的综合优势;加上迁移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承担更高成本,并同时降低了全球生产效率。
尽管特朗普的政策时常令人目眩,但其逻辑一以贯之:利用恐惧制造谈判杠杆。未来,即便他不再担任总统,其政治遗产也将继续影响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企业和国家必须认识到,这种"非理性但有效"的政策工具将成为常态,而非例外。
我大胆预测,未来美国对科技产品的关税将最终维持在10%-20%的区间,尽管较原始威胁有所缓和,但其威慑力已然确立。投资者应为高频的市场波动做好准备,而企业也必须在战略层面建立灵活性,以应对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的现实。
特朗普的策略告诉我们:在全球经济中,掌握局势的,不一定是制度的守护者,而可能是节奏的操作者。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