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V7华语电视新闻即将吹熄灯号,并宣布将与八度空间合并,以实践首要媒体新闻部人力资源整合的目标。
许多人觉得惋惜,但相对以往引起的反弹声浪,这次受到民间抨击的压力明显最小。一来是疫情所致,每个人陷在自身求存的困境,无力顾及大环境的变化更迭;二来,也是较残酷的因素——越来越少人观看这台新闻。
经过无数重组后,NTV7华语新闻最新的播放时间是下午5时。这个时间说得难听,原本就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时段。上班族还未下班,家庭主妇忙著照料放学后的小孩,这个时间点的新闻,“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象征的是什么?说白点,就是华社的虚荣心。作为一家私营电视台历史最悠久的华语新闻,若轻易因为商业考量而白白牺牲,被其他语言节目或购物频道取代,也似乎隐约象征著华人在这片土地的影响力慢慢式微。
但这种联想是否符合现实概况?我保留。尤其NTV7本来就是商业电台,无需背负国营台在公共事务资讯传递的压力,若这时政党或华社站出来捍卫,反而有点矫枉过正,添了捞取政治资本的炒作嫌疑。再加上站在全球传播发展脉络来看,这只是顺应新媒体生态的到来,而不得不转型的必然现象。
资讯正确度欠缺
因此,与其讨论是否应该关闭的既定事实,倒不如去探索电视新闻未来出路,对于电视台与观众来说,这才是“永续与优质经营”最好的讨论切入点。
或许为了减缓华社的压力,电视台透过拉长补短策略,将八度空间的华语新闻延长至1小时。作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华语新闻,这种安排无论在“政治意义”或“商业考量”都站得住脚。
但我关心的并不是“华语资讯量变少”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现代科技资讯发达,人手一机,刷刷刷的都是各类新闻。
我们欠缺的不是资讯量与速度,而是资讯的正确度;电视台若持续著重在抢快与量产的迷思,最终只是会加速产业的老化与死亡。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的年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新闻的素质,而非膻色腥与伪造的资讯垃圾。
在这个传播媒介超级发达的年代,相对社交媒体,电视台的竞争优势在于经过重重专业审核,确保资讯正确外,还能在报导内涵添加教育与反思意味,这才是让许多人放下手机,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的动机。
也就是说,延长版的八度空间华语新闻,与其在速度与产量中设定KPI,倒不如考虑加入更多深度报导的小专题,或许才有望拉抬收视率之余,又能赢回许多口碑。
电视台比起自媒体的好处,是拥有许多专业背景的制作团队。若懂得抓住时下热潮,将热门话题延长成更精辟的分析报导,或制作一些社会忽略的边缘故事与温情人物,反而能在新时代洪流里站稳脚步,成为自媒体永远无法取代的传播地位。
经营困难度增加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是电视台的灵活性。如同报业与电台,目前电视台也会透过社交媒体传播新闻,看似多一个商机,实际上却也无形增加经营困难度——以前传播途径是单向,电视台制作什么新闻,观众就吸收什么资讯;现在有了留言区,新闻从单向输送变成双向沟通,因此如何互动与有效参与,成了不少制作人与主播在专业知识以外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新闻“倒金字塔”的写法呈现。一般来说,无论是报纸、电台或电视新闻,总是将最重要的新闻先呈现。但网络媒体出现后,观众可自行选择想要看的新闻,决定了阅读的顺序与重点。
因此,有时候一则奶茶排队的新闻,点击率还胜过国家宣布的新政策。这种趋势导致许多新闻制作团队陷入两难——究竟要用专业知识帮观众编辑新闻重点,还是要随波逐流,迎合观众制作高点击量却无教育含量的资讯?
这是传播界常面对的百年课题:究竟要报导观众“想要”还是“需要”的内容?
当然,在新时代里,这种二分法太粗糙,也容易掉入困境——若非观众想要的,优质媒体如何生存?若非观众需要的,是不是在制造资讯垃圾与流量,内容还能算是新闻吗?只考虑观众需要的,会不会养成了传播人自以为是的傲慢?
需要与想要真的是对立吗?
对我来说,这是观众与新闻永远的距离。但只要是有良知的传播人,心中原本就该常怀有这个矛盾思考,这样的话,无论身处在哪种媒体或处理哪类新闻,拥有这份反思,人性会添加更多关怀与体谅,社会无形中也会多一分温暖与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首要媒体的华语新闻在处理许多课题时,在民主与民粹之间,多半选择前者。当这些传播人偶尔面对失去理智的攻击时,仍能笃定报导立场,坚持传递相对公正的新闻时,就算丧失了一些点击率,实际上却也在过滤垃圾,相对累积更健康有素质的观众。
这才是电视台最终广阔的蓝海市场,而八度空间华语新闻值得这份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