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府在去年推出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年)的初步报告引发了争议;尤其是华团及华社反映出对报告书的看法。为此大将出版社委托双紫主编一本关于剖析大蓝图的专集,在2013年初出版是值得参考的评析资料。
虽然这本专辑不是大块头的文章,但内中触及的都是侧重教育大蓝图的指导思想而力促政府给予正视;尤其不能同意大蓝图中仍然蕴藏著单元教育的思维,以致华教团体担心会逐渐地腐蚀华校的未来而朝向单元教育的方向发展。
除开其指导思想不受华教团体认同外,它在整体概括性地呈现我国未来的13年教育的兴革,而且也回顾自独立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也是不可否认的。例如在1957年独立时,我国有近半人口未受正规教育,只有6%的学童有机会接受中学教育,而仅有1%的学生进入中学后期的教育。
但经过50年的变化,截至2011年,马来西亚适龄的学童有94%进入小学受教育,进入初一至初三(初级中学)的学生高达87%,而继入高级中学(高中)的也已增至78%。这种高比例的受教育的数目虽然比新加坡及韩国为低,但已几乎高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
很显然的,教育大蓝图是雄心勃勃地要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人”,以便能为国献身,也就不得不承认在数理及科学教育上的落后,通过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PISA)及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我国学生在阅读及数理科的比赛考试中排名在泰国之后,只较印尼好些,远不如先进国家的水平。为了追上先进国的水平,我国希望在15年内,排名得以提升1/3位;更希望在2020年时,城乡的教育差距能减少50%,而不至于太过悬殊。
“大马民族国家”概念
在这方面,马来西亚在教育开支上,只在泰国之后,超越香港、韩国、新加坡乃至日本是堪可告慰和引以为荣的,足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不过,整体而言,这份《2013-2025年的教育发展大蓝图》是同样依据1996年的教育法令提出的,与《2001-2005年的教育大蓝图》及《2006-2010年的教育大蓝图》的思维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没有离开建立“马来西亚民族国家”(Negara Bangsa Malaysia)的指导思想,因而被董总认为仍然推进单元教育而不是多元教育。
所谓“马来西亚民族国家”的概念是于1990年由时任首相的马哈迪所提出。他希望用30年时间为马来西亚打造成一个先进国,因而提出2020宏愿,间中也希望能落实“一个马来西亚民族”。但转眼经过23年了,离开2020宏愿只有7年,而马来西亚的各民族依然自我分类和归类,未能有条件形成一个被认可的马来西亚民族的社会。因此在马来西亚民族形成之前,推行多元教育是必然和必要的。也就是说,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远远不是时候。
针对“马来西亚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我们也要实事求是的探讨,因为这样的概念是有别于建立一个“现代性”的国家。换句话说,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与建立“现代性”的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指导思想。“现代性”讲求的是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而不采用强制性手段。
新大蓝图的保守性
就策略性而言,我们注意到这份新的大马教育大蓝图正在全面的强调国文和英文两种语文的同时,而忽略了其他语文的重要性。正当欧美国家通过孔子学院鼓励学习中文热潮的当儿,身为亚洲一份子的马来西亚竟然绝口不提华文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不仅是说不过去,而且也是偏颇的。很显然的,这是对占24%华族人口的文化的掉以轻心和失敬,比起欧美国家来说,我们的政策是保守和不开放的,仍然存在固有的单元或至多双语的思想而已。
还有政府也没有提及78间国民型中学的未来与发展方向,似乎遗忘了改制中学也具有保存华文文化的权利。再者国民型中学被批准增设也应重新审视其法定地位和权利,不能含糊其词或“妾身未明”地任由解读,到底是国民中学或华文中学?
大蓝图对于独中更是轻描淡写,把它归为第四类。虽有学生6万6750人,但它所受的对待也与过去没有两样,一切得靠自己。反倒是有迹象显示,国际学校正在方兴未艾,将从目前的71间增加到近百间。由此可见,英文市场还是比较吃香的。英校的回流正透过国际学校来彰显。这也体现在目前的第三份大蓝图所展示的国英教育在齐驱并驾的发展。
除此之外,整个大蓝图也没有分出华小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地位。依然要强化国语科的教学。教总形容此举意图“国小化”华小的措施又是有针对性的以做出必要的纠正。
教育跳出政治枷锁
其实,马来西亚各源流小学,当中以国民小学占最大比数。例如在2012年,国小生共有227万人,华小生60万人及淡小占10万人。因此归根究底还是以国小生作为教育迈进的重点,也就出现忽视或顾不上华小及淡小的需求了。比如全马有1294间华小中,竟有537间属于“微型华小”(指学生人数不超过150人的),占了41.63%,如果政府再没有关照的话,恐怕不久之后会有更多华校被迫关门大吉。这对要普及教育的我国,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在中学方面,共有学生2百余万名。国民型中学只占12万名,而独中也只占6万余名,合起来也不过18-19万名之间,占总中学人数10%不到,因此未来的日子,华校还得靠自己,除非教育大蓝图的整个思维有所改变,放弃单元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思路,用多元视角看问题;用“现代性”的理论来建设国家和推动教育大蓝图,朝向一个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方向前进,否则华校仍然摆脱不了政治的干预与束缚而继续没完没了地在争议著,直到有一天当华教从政治的枷锁中释放出来后我们才能看见明朗的晴天。究竟在何时显露曙光我们不知道?但当下我们期望政府能修改第三大蓝图,使之与国际接轨,不再陶醉在单一思维的政策中。既然“马来西亚民族国家”还未形成,没有模式可以参考。这就是我们不赞成教育大蓝图的指导思想的因由。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作者的其中一篇文章《华文教育逆流而上》,将辑在剖析《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的书籍中。此书售价马币20元,各大书局均有代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