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表师,其实也是艺术家。他们为腕表设计,赋予它美丽的外表与迷人的技术。从代工到制表,从遵从指令到自由发挥,米长虹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属于自己的作品。
“其实3年前,我们就有机会进入1号馆…”廊桥暨米长虹时间艺术创办人米长虹说道。
巴塞尔钟表展是一年一度国际钟表盛会之一,从1号馆至6号馆,各个制表品牌都以只有高端品牌可以入驻的1号馆为目标,而米长虹却拒绝了。
“进1号馆是所有品牌的目标,但我们权衡了一下,认为自己在2号馆更好。”原来,当时获得进入1号馆的机会,却碍于展区位于较为靠边、偏僻的位置,因此决定留下。“我们的品牌还不是这么知名,到了1号馆之后,获得这么偏僻的位置对我们来说是不利的,虽然我们没去过(进驻)1号馆,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但我们已经在2号馆多年,在这里会有更多人看到我们。”
3年来,米长虹其实都有机会进入1号馆,但他都婉拒了。“将来有机会进去,还是要看位置在哪里。”错过这个机会,他并不觉得惋惜。他认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这几年来拿到1号馆展区都是与时尚腕表一起,他认为自己的品牌并不适合出现在那里。
1号馆不是终点
再者,他也坦言,“要进入1号馆需要有经济实力。”一般进入1号馆的品牌都会为自己的展区做一些特殊设计,“周围都是高楼大厦,我们总不能去搭个帐篷吧!”他笑著说出自己的忧虑,“100平方公尺的展区设计大概需要170至180万欧元(约670万至709万令吉)”。无论是站在设计师或商人的立场上,虽然自己已经能够达标(进驻1号馆),但米长虹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
“有些人认为到1号馆就达标了,但我觉得1号馆不是终点。”对米长虹来说,创作不止于此。他表示,1号馆内有许多瑞士品牌已经进驻了几十年,但他们并未对自己的表现感到自满,反而致力推出更多创新的设计与材质,“制表师就应该有这样的精神。”
说起这些同行,米长虹的语气中满是崇拜。
让中国美学进驻国际表坛
今年39岁的他在这行已经18年了,但制表师并不是他儿时的梦想。“小时候,我想当军人。”军人威风凛凛的样子,让他羡慕不已,但为了生活,他进入了制表业。
1992年,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而米长虹也离开国家企业,到深圳的腕表代工厂工作。“当时没能想这份工作有没有出息,只知道我需要吃饭,需要有个地方住。”虽然如此,制表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大挑战。“我大学念的是电器自动化(Electrical Automatic),做这个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难度。”
米长虹笑说,当代工的时候,身不由己,人家要什么,就得做什么;现在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能够做自己要做的东西(腕表设计),自由得多了。
虽然中国已经开放多年,但外界对中国的产品仍是抱有“廉价货”的心态。“…还是有人认为‘中国货怎么可以卖这么贵呢?’”他感叹,内行人都知道许多腕表零件都在中国代工,但外行人就宁愿选择瑞士或德国的腕表品牌。
“有些中国企业已经知道做‘低端’这条路走不远,开始转型,但要人们改观还是需要一点时间。”在制表师的路上,他走了将近20年,从默默无名的“代工”到“中国独立制表师”。他相信,“中国制造”的腕表将会成为世界的瞩目,只是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