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网红与房地产中介,在脸书直播中调侃送餐员和电召车司机没“钱途”,既学不到东西,也认识不到有钱人;两人一唱一和,七情上脸,极尽嘲讽之能事,结果引起众怒,在网上群起而攻之。
事情闹大后,本地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两人被迫公开鞠躬道歉;男的被停职,女的退出所有社团与企业职位。两人为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轻。
估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本来对这两人一无所知,但是一开脸书或登入网媒,相关新闻就不断涌现,想不知道也不行。个人对这类毒舌网红的视频,向来不存好感,但在好奇心驱使下,特地上网搜了一下,原来那位言语毒辣、开口闭口都是钱的女网红,居然是位博士,而且还是某集团创始人。
一个有学识、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企业家,何以会在社媒表现得如此低俗无知?难道纯粹是为了要“红”?
这不由让我联想起,才不久前,黄明志凭一首《玻璃心》,把自己炒红整个华人圈子,同样引起滔天议论。许多网民随他的曲子乱跳乱骂,他自己则借优管(YouTube)和NFT(非同质化代币),捞个盆满钵满。
同样的,红遍大马的YBB事件,也是靠出位言行,引来无数眼球,甚至有小报连续百日追踪报道,关注力丝毫不逊国际巨星。一个涉嫌诈欺女子靠炒作华丽转身,成了我见犹怜的网红偶像,据说粉丝群还有增无减。
在网上自曝其丑
一个视频、一段言行,可以在社媒与网媒引发轩然大波,使视频主角瞬间成为知名人物,也成为众矢之的,这似乎已是网络世界的常态。类似风波多属八卦新闻,却往往比国家大事或国际头条,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和留言。
网民的留言,一般不是谩骂、讥讽,就是试图站在道德高点,把对方批判得体无完肤,仿佛自己高人一等,眼里容不得半粒砂子。
类似情况,在报章时评文章的留言栏,也经常出现。许多标题党,显然文章内容也没看,就急著留言辱骂批评。更常见的,是一些点评者,连“编辑 /小编”、“作者 / 笔者”的用法都搞不清,就俨然一副专家模样,指点江山,什么“小编又在骗稿费”、“笔者小学毕业了吗?这样的烂文章也能见报”等等;要不,就是断章取义,胡乱扣人帽子,什么中华胶、翻墙五毛等,叫人啼笑皆非。而且,留言大多词不达意,或者错字连连。凸显了本地华裔读者的中文水平,不但书写和理解能力有限,有时连基本常识也欠缺。
为何,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许多资讯可以信手拈来,却有那么多人无知当有趣,在网上自曝其丑,丢脸了也不自觉,还洋洋得意?许多人喜欢当键盘侠,平时不读书,连阅读上两千字的时评文章的耐性也没有,甚至从来不看任何政治分析报道,却喜欢对各类课题指指点点,发表一些令人喷饭的伟论。
也有一些喜欢搞直播的,言语粗俗不堪,一开播就指天骂地,不论是国家大小事,他都“了若指掌”,全都可以乱骂一通。为了抬高自己,不惜踩扁他人,还动辄公开挑战,什么“有种你就xxxx”。男的靠言论够出位,女的靠衣服够性感,什么文化内涵都欠缺,就能够吸引一群忠实粉丝,成为知名网红。
这不由让我思索,原来太多、太容易得来的资讯,不仅不会让人变得有智慧,反而容易使人变笨。
信息茧房现象
每天,各类小道消息、真假新闻,在脸书、WhatsApp、Telegram等社媒之间流传,大家互相转发。有些群组一天的信息可以上好几百条。过量的信息送到眼前,大多数人练就“囫囵吞枣”的功夫,只凭一张新闻截图,或者看了两分钟的视频,就自以为掌握了事情的全貌。
同时,大小媒体在社媒如脸书等平台,存在竞争关系,为了抢夺点击率,大家不仅争分夺秒,把“最新消息!最新消息!”送到用户眼前,还要设计令人瞩目的标题和图像,把大新闻简化成短视频,吸引用户点击登入。除了膻、色、腥以外,就是名人窥秘、社区八卦、政治炒作等,越具话题性的新闻,越能吸引更多读者的点击。
这样的结果就是:重大的国际局势或民生新闻乏人问津,街坊八卦则成了舆论的重心。大家对各种花边新闻、网红斗嘴事件等最感兴趣,如蚁附膻,日夜跟进。互联网上的各类无聊新闻和杂音,取代了书本和报章,被当作主要的知识来源。
这情形,就像一个人平时缺乏运动,还把快熟面和零食当成主食,怎么可能有足够营养,锻炼出强健的体格?同样的,网络八卦被当成社会学问来吸收,无须深思与分析,怎么可能促进个人的成长与智慧?
别忘了,社媒的运算设计,本来就容易让用户陷入单向的讯息来源。比如一个反疫苗的网民,加入反对接种的群组,他的脸书就会不断出现关于反疫苗的新闻分享。长久下去,他就会自我隔绝于正确的疫苗信息,以为反疫苗才是王道,支持打疫苗的才是邪魔外道。在广袤的资讯天地,他却自困于封闭的信息空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现象。
故此,在社媒当道的时代,不仅个人需要懂得如何过滤垃圾资讯,学习独立与深层次思考,避免人云亦云;为人父母的,还要时刻警惕,别让孩子成为一个网络世界的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