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企业家东尼费南德斯以马币1令吉的资金购买亚洲航空,将之转型为廉价航空,并打出“现在人人都能飞”的口号。大马,甚至是全亚洲的航空领域,从此改变。
今年10月,东京海上保险公司(Tokio Marine)推出全马第一个网上保险平台:U for Life,让公众人士上网购买寿险。其保费比通过传统管道,也就是保险代理人,要便宜许多。说不定,我国从此进入了“现在人人都买得起寿险”的时代。
我国的寿险渗透率大约是百分之55,比新加坡、日本等国来得低。国家银行认为,保费太高是寿险渗透率偏低的原因。保险公司的官方说词则是:渗透率低意味著市场潜能大,需要更多的代理为大众服务。
然而,许多代理人私下都表示对低收入的顾客不感兴趣。原因是他们除了销售寿险及医疗保险,也必须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客户越多,意味著他们也越忙。所以保险代理人都宁愿追求资量而不是数量。看来,要提高国人的寿险渗透率,是无法依赖传统管道了。Ufor Life的推出,正好为低收入人士提供一个可负担的选择。
不过,U for Life,或是任何一个以互联网作为销售管道的保险公司,都必须面对一个大难题。不同于智慧型手机或LV手提袋,我们一般上是不会主动购买保险的。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从事保险的亲戚朋友死缠烂打,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买下一份保单。网络保险公司没有委任激进的代理人,如何能吸引顾客呢?这考验了寿险业者的创意。
另一个问题是:中上阶层,有能力通过传统管道购买保险的人士,会不会为了省下一笔钱而跳槽呢?前文提到:保险代理人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网络寿险公司虽然也有客户服务专员,但不能期待他们提供“个人化”的服务。这种个人化的服务,是否值得额外的保费,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根据Accenture于2011年进行的调查,5%的北美受访者曾经上网购买寿险,同时有8%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在未来的12个月这么做。这并不意味著其他92%的受访者不接受新管道。必须留意的是,消费者并非每一年都会购买寿险的。更重要的是,计划网购寿险的受访者当中,以年轻族群居多。
有一位网民,姓黄,精于财务规划,在网上有个“黄师傅”的称号。我问他对U for Life的看法。黄师傅指出:在国外,如新加坡、澳洲和加拿大,网购寿险已经是很普及了。
虽然如此,一些富裕人士还是会聘请专业的财务规划师作为顾问。财务规划师为客户提供保险、投资和房地产等方面的意见。黄师傅相信我国将难逃同样的趋势。那些只懂销售却不懂提供有附加价值服务的保险经纪人将很难生存。黄师傅的水晶球到底准不准确?咱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