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历史,确实遗留下许多“人定胜天”的事迹;惟亦有末路英雄仰天叹息,深深慨叹“身不由己”,令人有“天意弄人”的感觉。大家也知晓,娑婆世界众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家的事只有各家知。这本难“念”的“经”,从来就没人能“解”。所以,“家”才会成为至理名言嘛!
虽则21世纪社会文明,物质丰盛。然随著世代科技与环境的快速变迁,我们必须能面对与应付这世界的挑战,以及生活上各种实务问题。复杂混乱的社会现象,使精神疾病、忧郁症、躁郁症及恐慌症等问题逐渐显现且变得更为严重了。自然也引起社会中许多人的忧虑,甚至对自由民主或多元化之价值的疑虑。
另外,譬如企图自杀的高危险性和自杀身亡的比率不仅年年增高,且逐渐走向低龄化现象。至于校园学子自杀事件,在同侪之间更似有“感染”作用。原本是个人的问题,结果也会演变成社会问题。因而,精神文明之建设必将愈来愈受到重视。
关于生命之意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生命的延续与生命的价值,其标准是什么?这个拿捏需要智慧。并无“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或公式。
叙说,就是以不一样的视角,来“说故事、听故事”,重新诠释生命经验,赋予自己复原的能量泉源!我们不但可能寻获对自己过往生命的新理解,更可能找到引领现在的自己建构后续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有些人说,宗教是一种迷信。是耶非耶?“信仰”与“迷信”实则是两回事。孙中山先生晚年就提过“宗教与迷信”及“宗教与科学的比较”;孙先生也曾经表示“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亦可见宗教是人类的文明根源,是人类知识发展以后所流出,可说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作为“人间佛教”最早的提倡者太虚大师(1890-1947年)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于民初发起以“人生佛教”思想为主轴的“新佛教运动”。星云大师则用非常简明的话谓“人间佛教”所从事的事业是“融合传统与现代弘法的创举”。短短的一句话表明了打通传统与现实佛教的“时代性”与“人间性”。
最高的生命愿景
“短期出家”在佛门看来,是个平常的事。惟连续12年来报名踊跃,亦说明社会各界人士在心灵层面上的广泛需求。况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需具广大真切的愿心,更要具有勇往不退的力行。事实上,生命中所有对各种经验的“自我定义”就是为了要开启“实现全能”,或说实现“最高的生命愿景”之创造力的示现。
我们(主办单位)虽然没法一一说明“短期出家”之特色与它的功效和主治“病症”的相互关系,但它相继12年皆能获得各年龄层佛子热烈回响的事实,其中也不乏白领阶级、专业人士及高学历的硕╱博士等特别请假来学习,并发愿要让自己的生命向上提升,以生命来感动生命的教育理念,从而找到和建立生命的方向感,成为生命的主轴,更不留遗憾在人间。
这点也说明了每个人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能超越得了自己的“生命最高”的定义不太一样。每个人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事件,也都会赋予有意义的解释。
恭贺这个4月,走进佛门,与出家人一起生活,为自己的生命开启另一种“可能”,并勇夺“佛门‘成功岭’”之殊荣的学人与青年。
所谓真“功夫”、真“本领”:即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有道是“真金不怕火来炼”、“真金不用‘金’来镀”,通俗地讲就是真正高手,有真才实学的大智慧者、实干家必定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著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那些有真才实学、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再者,只有那些“重视修身、坚守情操”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尊敬。
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真实不虚。星云大师说“所谓正信,因为我们深信三宝是真真实实的,是清净有德的。”
慈悲与智慧在行道上是无为与无争。善因、善缘、结善果。佛因、佛缘、结佛果。人人修身培德,社会风气淳善安和,无争无斗无贪瞋痴之累,世界何得不平安,天下何得不太平?
行文至此,不期然又想到国家社会上的政治斗争,抑或不同态度、派别之间的种种纷争;还有那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抑或伦理道德缺陷的人,尤以“蛮可怜”的政客,都应正视自身这方面的(内在)修为。而所谓“真”,即“能想人民之所想,能急人民所急”的本真之心。再者,“真”当然要展现“能出实招,能善于落实”的真本领。
佛陀以人身应化于世间,叮咛众生“人身难得”、“饶益有情”是世尊的谆谆教诲。珍视此一人身、关怀有情生命(爱惜无情物命)、拥有净化行为的能力,这不仅是大乘佛教本来的义趣,更是佛法常住的重要保证。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人类可以得到如此“福报”。简而言之,提升精神品质,从“心灵改革”迈向生命的圆满,必须“能”做实践工夫,透过身体力行去体验、去见证改造后的境界。若能人人珍视人身难得,把握有限的生命,贡献所长,则人间净土新局面便会在此世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