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国会解散了,心情喜恨交加。喜是因为大家盼候良久,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恨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在野党挨了那么久终于有出头天,但是却存在了不少内乱。主要问题是上情不能下达,以至基层与上层领袖相互意见不一致。
在行动党里,一些游说投机分子经常围绕在主要领袖的身边,即使领导想“微服出巡”也会让这些身边小人在环境和人民先安排一番,往往探究不到实情。
在野党高喊要入主布城喊了很久,社会普遍的支持率升高,再加上支持者情绪激昂,以为一定就能赢得中央政权。而以往一些看似人民英雄的领袖,已经开始盘算利益,也蠢蠢欲动地在瞄准时机,看看能在哪个工程或职位下手,取得政治投机利益。
笔者本身并非欲在此时挫民联的士气,不过却有些领袖一厢情愿地认为,照目前人民的反风情绪兴起,许多选区随便放头蛮牛就会赢的心态,就随意调兵遣将。然而,有些调动却大有玄机。而近来最鲜明的例子就如莲花苑州议员李映霞传出“被除名”的消息。这项消息是否属实有待确认,但行动党除非能找到一位声望更高者,否则,难免会引起各种猜测。一般人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党内的派系利益斗争。当然,公正党和回教党也有同样问题,但行动党的毛病最多。
一个政党拥有不同派系,是很正常的一回事。不同派系或因不同的理念,或对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作风,但作为一位有政治治理智慧的领袖都应该知道“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道理。欲要成为一位出色的领袖,他就应该能够容忍不同的意见和不同政治理念类型的人,沿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理哲学来赢取更多的支持。否则,其实人们选国阵和民联都不会有任何的差别。
行动党甚至民联有今天这股强大的改朝换代力量和欢迎程度并不是仅仅几位领袖的功劳,那是所有党员在过去这么多年以来一起肩并肩拼出来的结果。因此,在遴选候选人的当儿也应该考虑基层的看法与需求。
前车可鉴,马华当年在翁诗杰当选总会长过后,就因为无法平衡各方利益,就被其他势力给打垮了,结果堂堂前总会长、前部长也沦落到今时今日仍然无法确定是否在原区班丹上阵。
在政党里,权力是分享也是互相制衡,从来就不能够只有一把声音,这是独裁的政治理念。领袖们也应该知道,如果让一人独大,最后自己也会被人牵著鼻子走,从而被牵制成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领袖。笔者认为如今与其听取几位领袖的看法,倒不如直接聆听基层的意见与诉求,或许还能够作出有说服力和贴近民情的重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