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东方日报》东方文荟“观念平台”栏刊登了华社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缘端先生的长文《人民的历史──<移山图鉴--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上册代发刊辞》,文中有一句话:“早在1990年代,华研既开始收集部分照片,当时也得到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的赞助,也在此一并致谢。”这一句话令笔者感到有些愕然。
首先,上半句中那个“既”字,笔者认为该作“即”字,作“就”解,意为“1990年代,华研就开始收集部分照片”。当然这不是重点,问题来自“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因为根据记忆,只有“吉隆坡中华校友会”,没有“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
一个月后,《移山图鉴》书籍拿在手中,看到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主席周素英女士在卷首的致谢词中也提到“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不禁开始感到疑惑,难道“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真的成立了?
手边一时没有什么刊物或资料,要解惑的话,最快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上网搜索。网上找不到“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只有“吉隆坡中华校友会”的网页。
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的网站也没有任何“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的资料,只有“吉隆坡中华校友会”的链接。而根据吉隆坡中华校友会网页上刊载的章程,“凡曾肄业或毕业于吉隆坡中华中小学(包括国民型及独立型)之校友,年龄在18岁以上者,均可依章程申请入会。”这应该就是表示曾就读吉隆坡中华小学、吉隆坡中华国民型中学或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者,要加入的校友会就是“吉隆坡中华校友会”,没有“吉隆坡中华小学校友会”,没有“吉隆坡中华国中校友会”,也没有“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
查过了网页后,笔者也到某校图书馆查找了一下乡团会刊及特刊,但还是找不到“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的任何刊物,只看到“吉隆坡中华校友会”、“文良港中华小学”、“吉隆坡中华国中”、“吉隆坡中华独中”分别出版的特刊、校刊等。可见得,“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是不存在的。
詹先生和周女士在文章中都鸣谢了不存在的“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笔者认为他们心目中的对象其实还是那个唯一的“吉隆坡中华校友会”。为什么会搞错称呼?应该只是一时不察之故。
既然他们只不过是一时不察,笔者又为什么这么“敏感”去查找,又为文作了一番小“考证”呢?
不得不敏感,因为华社中的地缘、乡亲、校友组织,以类似名称另起炉灶的例子也是发生过的。吉隆坡中华校友会让人耳熟能详的口号是“中华一家亲”,不是“中华两家亲”、“中华三家亲”。然而世事多变,以后的以后,不会真的有“吉隆坡中华小学校友会”、“吉隆坡中华国中校友会”和“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吧?吉隆坡中华校友会衮衮诸公应该是不会让这件事情发生的。笔者显然是过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