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任首相阿都拉于4月14日与世长辞,享年85岁。相比其他前任首相,第二任首相敦拉萨早逝于54岁,第三任首相胡先翁逝于68岁,以及首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终年87岁。对于阿都拉的功与过,不少论者认为功大于过,甚至被某些网红为其歌功颂德,谓之二十年以来甚至有史以来最好的首相。
无可否认,阿都拉掌政期间,最大的功莫过于尊重第十二届大选成绩,促成州政权和平转移。该届选举中,国阵不仅不能收复自1990年由伊党执政的吉兰丹,反而还丢失了槟城、霹雳、吉打和雪兰莪的四州政权。同时,国阵也首次丧失自1970年以来享有的国会三分之二议席优势。阿都拉确保州政权和平转移,无意间打开了换政权的”缺口”(华教界最最最敏感的词汇),令当时的选民义无反顾追逐”改朝换代”的理想,为第十四届大选的联邦政权轮替埋下伏笔。
除此,阿都拉的政治遗产还包括把原本是局地位的反贪污局(ACA)转型为具有委员会地位的反贪污委员会(MACC),以及设立司法委任委员会(JAC)。
然而,阿都拉的施政也并非毫无争议。阿都拉的首相任期从2003年至2009年,当时国阵还保留著恶名昭彰的《1960年内安法令》和《1967年警察法令》第27条文。前者赋予内政部长未经审讯即可扣留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士长达两年,后者则规定凡是两人以上的集会或示威,必须事先得到警方的批准,否则一律属于”非法集会”。
阿都拉掌权6年,先后调涨大道过路费以及一度取消燃油补贴,致以民怨高涨。彼时的街头示威远比今日更具风险,包括面对催泪弹、水炮车、警棍镇压,乃至逮捕。在野党曾组织了大大小小的示威,例如小型的系列”反对通货膨胀集会”、”反对大道收费起价”、”反燃油涨价示威”;大型的”2007年净选盟大集会”和”2009年反内安法令集会”等等,参与人数从数百人到数万人不等。当年的示威者需面对远比今日严峻的镇压与执法暴力,这些场景对〇〇后世代而言,或许已难以想象。
阿都拉任内也多次援引备受争议的《1960年内安法令》和 《1984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来压制异议。根据废除内安法令联盟(Gerakan Mansuhkan ISA)统计,从2004年至2007年间,阿都拉政府援引《1960内安法令》扣留了57人。《中国报》在2005年因报道裸蹲案而遭国安部秋后算账,国营华语电台的时事叩应节目也被新闻部下令腰斩。
至于开放民主空间,废除恶法等功劳并非属于阿都拉,纳吉辩护士应该会抢著为其领功,因为纳吉任内废除了《1960年内安法令》和《1967年警察法令》第27条文。
根据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对逝者持有”死者为大”的观念,认为即便生前有过错,死后也不应被批评。不过,公众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其施政涉及公共利益,影响深远。公众对逝世政治人物的评价和批评依然是合理的,因为死亡并不等于责任终止。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