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给初二班级的学生发了份中史期末报告,报告的主题是“如果______(人物)有面书或Instagram”。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位历史人物,并为他/她绘制社交APP的版面。
目的,也就是希望同学们能理解历史不仅局限在教科书的范围而已,与其让同学们直接抄袭网络上的文字,然后复制、贴上,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够花点时间,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学习以这些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
原本设定让同学们缴交纸本报告,但疫情的缘故,同学们自10月开始就只能待在家里上网课,只能以上传报告到谷歌课室(Google Classroom)的方式继续进行。
我一开始还担心学生是否会因为网课的关系,而少了完成报告的动力。但令我意外的是,大部分的同学们不仅没有敷衍了事,还绞尽脑汁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完成报告。从同学们那儿收集到的报告,有中国史、西洋史以及新马史范畴的,当中有男性、女性、伟人、小人物。报告内容的多元性也超出了我最初的想像。
整个过程大概是让同学先研究了网络上的资料,再将研究对象的资料“生活化”,并且要以该人物的角度出发Po文。思考该人物的时空背景会出现什么景象,可能会与哪些人合照,可能会出现的想法或心情,有哪些人可能会在这些社交版面上留言等等。以上是我给学生的方向,其馀的让同学们自由发挥。
回忆起我以前求学时期的学术报告,大多数老师都已经大致交代我们该如何完成作业,我们“照著做”就可以了,字体工整,分数越高。
说实话,这份报告对于成人来说也不见得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14岁的孩子。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也缺少给予学生们对于如何“分析资料”和“筛选资料”的练习,但是我看到许多孩子都很用心地完成,而且大部分也对自己研究的对象了解地很透彻,真的非常欣慰。
我用了几天晚上的时间,一遍遍浏览完学生们的作品,我才赫然发现,身为教师,我犯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大忌,就是低估了这群Z世代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作能力”。
至少完成报告后,我知道孩子们一定对该历史人物有更多地了解。学生们的绘制技巧,不是我评分的重点,我只希望看见孩子们能开始学习认认真真地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报告,并且有所收获。对于认真的学生,当他若干年后看回自己曾经用心完成的作品,必定也会有成就感吧!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学生更应该学习如何分析与辨别网络上的资料。我们正在培育的这群孩子,即将面对未来竞争更大的社会,拥有创新和实作能力,才是硬实力。谁说学习历史不能与未来接轨的?(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