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听闻希盟可能会在来届大选与马哈迪结盟,以增加胜算取得执政权。希盟不在此刻给予答案,一来是时机还不成熟,不必在此刻拒人于千里之外。二来,安华仍抱一线希望,要集结国会反国盟力量,一举推倒国盟政府。在这重要时刻,马哈迪可是国会的关键少数。少了马派人马的支持,安华就无力回天了。
马哈迪到底在509大选为希盟出了多少力?希盟应理性地为自己胜出的因素做出甄别。首先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共同氛围。其中包括1、纳吉夫妇恶评如潮的负面形象;2、国阵领袖贪腐跋扈惹民怨。
其次,一些特殊因素产生了局部的效应。如:一,希盟四党共同使用公正党标志,扫除中间马来选民对行动党的心理障碍,放心把票投给希盟,让行动党破天荒的在马来选民占60%的州议席都能胜出。其二,伊党全面参选,分散了马来票,让希盟候选人得利。其三,非马来票的高投票率,尤其华人票高度集中投给希盟。其四,马哈迪效应不仅帮土团党一举攻下巫统十个议席,也让马华和民政输掉原以为不可能丢失的大部份混合选区。
无可否认,如果没有马哈迪领军,希盟在国会的战绩可能无法过半。至少,土团党的13席有半数无法胜出。而行动党、公正党及诚信党多个低空飞过的选区极可能反转落入国阵手上。也许,大多数人以倘若少了马哈迪因素,509大选的结果很大可能不会变天,但笔者认为,如果伊党没有搅局,国阵可能还保得住江山,许多人高估了马哈迪的能耐。
在希盟上台执政后,经历了马哈迪违反交棒协议而激发了他和安华之间的矛盾,也因此造就了慕尤丁和阿兹敏叛变夺权的契机,马哈迪还能继续赢得人心吗?尤其原先力挺马哈迪领导希盟推翻纳吉政府者,对马哈迪任相的表现更是大失所望。
或许国盟和国阵夺权成功不在马哈迪的盘算之内,但至少不交棒给安华应是在他计划之中。从他极力拉拢诚信党,让11名国会议员当中有10人担任正副部长,重用公正党阿兹敏派系,冷落亲安华嫡系人马,即可看出马哈迪在分化希盟的轨迹。而那段时期的安华不是不懂马哈迪的计策,而是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上,其处境恰恰是闽南谚语:“蚊子叮睾丸,难打!”
自身底气不足
从马哈迪在喜来登政变之后试图推动大联合政府的想法,可看出他对权力的眷恋。在他辞去首相职务之前,他其实有时间再拉拢更多的土团党议员,与公正党、行动党、诚信党及民兴党共组希盟政府2.0。只是,这种情况下,他将会受制于安华,交棒给安华变成不可违逆的契约。以马哈迪的性格,岂可能轻易就范?所以,说希盟在土团党正式一分为二时错失重夺政权,是安华不愿合作的说法,其实还忽略了马哈迪顾忌安华的这层因数。
随著赛沙迪的自立门户,以及马智礼的脱队,目前的马哈迪所拥有的影响力,大概只剩他和他儿子的选区。老臣子盘踞的古邦巴素,以及创党总秘书沙鲁丁的四加亭。他所能仰仗的政治领袖只剩下沙菲益,但西渡后的民兴党会有多大作用仍令人怀疑。喜来登政变后,马哈迪在华人社会中的形象大不如前,在马来社会也丢失光环。如果说他自以为仍有重大政治影响力,或许只是自我感觉良好。
安华在表面上虽然宣称仍愿和马哈迪合作,但却抛下一句“必须遵守希盟原则”,说明了这一回安华要抓主动权,但又不想把话完全堵死。如果希盟三党能够靠一己之力执政中央,必定会选择放弃和马哈迪合作的计划。马哈迪还有多少影响力?擅长制造烟雾弹、打心理战是马哈迪的强项,但更重要的关键是希盟还有多少自信心?如果经过20多年的斗争,仍然需要借助敌营的分裂才找到上台执政的契机,那只能说本身的底气不足。即使能够有幸入主布城,也很难保证会不会再遭遇喜来登政演的剧情重新上演。
二十几年前就起家的公正党,以及准备和伊党分庭抗礼的诚信党,应该先盘点一下还有多少基层动员能力,才来谋划第15届大选的布局。再相信马哈迪一次,其实是再度冒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