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性片”事件爆发后,整个事态的进度,于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玩味的是,这事件来到今天,该有的味道不但出不来,反而,变了滋味,给人一种非常吊诡之感,觉得那里不对劲,却有说不出来,忒是难受。
是的,按照事件原本的格调,整个故事发展,应该是围绕在某种部长和哈兹阿兹的身上的,他们应该如1998年安华事件和马华前总会长蔡细历事件一样,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最后,就看他们的造化,去或留都是天意。
犹记得,1998年,时任副首相的安华也被指涉及性短片事件,当年,更没有视频作证,惟安华却要因此付出代价,忍受社会舆论的挞伐之馀,也身陷囹圄,落得个有口难言,真相到底如何?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至于,前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犯下天下男人也会犯的错误后,付出沉重代价,即使他当时毅然鞠躬认错,放弃所有官职,向社会谢罪,但也逃不过老百姓的舆论责备,最后,在社会异样的眼光中,度过了他最后的政治岁月。
这就是政治人物,涉及“性短片”所需要面对的后果。毕竟,要当公众人物,就有义务接受公众的审批,没有人可以逃得过。
焦点偏离短片主题
然而,此次短片流传后,事件辗转间的变化,好像出现了些问题,坊间、政坛、社会舆论,仿佛脱离了“短片”的主题。今天,更多人关注的,反而是枝节,即“安华适不适合成为首相接班人”的课题,而且个中焦点更落在“安华不能成为首相的理由上”,你说奇怪不奇怪。
真的,如今的焦点,就是这些,特别在敦马向媒体重申,安华接班承诺不变的谈话,更让人感觉味道怪怪的,至于问题出在何处,又说不清楚,让人憋得难受。
男男短片事件是一场政治暗战,应该错不了,在波谲云诡的漩涡中,到底那是政党的派系暗斗,还是,更高层次政坛权斗,则留待政客们去揭晓。
希盟政府上台,一年有馀,国内政治上的肃杀气氛从未消退,政客为了利益,从宫内斗至宫外,一些政坛老将已经看出端倪,只是我们这些缺乏政治概念的小老百姓察觉不到而已。
有人说,政客的本质,最关心的,就只有自己的利益。老百姓的福祉,是谋求百姓选票时的冠冕说辞,中选后,做、不做,全看情况,故而,无需期盼。也有人提醒说,整个事件的过程,有很显著的寻味之处,如视频乍现的初期,怎么会有人急不及待,向社会自动招供?
另外,事件的枝节中,又怎么会有特定人士配合剧情进度,在闻歌起舞,诚如,向安华兜售《安华为什么不能当首相》一书版权的作者等事件。
此刻,如此这般的举动,怎不让人意识到事件的不单纯,而其背后的潜台词,试问,在君的印象中,又会是什么?简言之,男男性片于人一种旨在乱政的目的,而其所要乱的,却非性片当事人,正如史书上“项庄舞剑”的故事,意在安华,至于,后继故事发展如何,大家不妨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