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沈编《钟灵校史》问世以来,其争议不断,笔者是其中一员。我曾在东方日报前后发表了<关于钟灵中学校史>、<再谈沈编《钟灵中学校史》>、<关于《钟灵校史》之争议>、<莫毁钟灵百年校誉>、以及<别典当钟灵校誉>诸篇拙文,都是根据《校史》内文提出的浅薄意见,所评论者皆是有事实根据的,而非杜撰或想当然耳,也不是故意为难编著者而指责该校史的不当不实。我与诸位老校友基于爱校、维护校誉提出意见指出《校史》谬误之处,乃出自一番好意,但却被人误解。
经过我自己再三思考《校史》会出现这么多的争议及谬误在于:
(一)急于有成,所用非人
根据《钟灵之声》第32期的<校友对校史内容不满的争议>一文所述,《校史》之编篡乃总会于2011年8月27日在登嘉楼召开的理事会议上,议决接受总会长——陈振南学长提出的建议,由总会发动编印一本类似《钟灵中学历史论集》之校史。由于他考虑到沈仁东校长处理的“钟灵全球网络有限公司”已上载母校历年来出版的校刊及校闻,网上已有现成的充足资料,因此事先征求到沈仁东及郑权力两位退休校长的同意,由总会委任他们去成立一个校史编委会,负起策划编印及发行全部工作。他希望该校史能在2012年初出版,以便能配合母校年中举行的创校95周年纪念庆典上献上这本校史作为贺礼。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也是献给母校最佳的礼物,但是却忽略了编写人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及时间问题。偏偏总会为了急于成事草率作了决定,以一年的时间编写《校史》;而编写人对历史的认知不足、能力有限,因而对历史事实的选择和解释,往往造成此详彼略的现象,不能真正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貌甚至谬误百出,不能阐明历史真相。沈编的《校史》的误点也在此。
(二)编写过程过于随便
以《校史》的编写过程,虽有编著者已有资料在网上,由于时间仓促,内部资料不能与外在客观的资料及时代演变相结合,导致编写的历史事实流于深浅,资料不及消化,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嫌,自然梳理不出正确史实,因为要赶时间付梓的关系。
(三)不知历史为何物
历史不是抄袭资料、整理资料那么简单,总会会长与编写人都不了解何谓历史,他们以为把过去发生的事照单全收,就是历史。根据李业霖先生在他的《读史与学文》的书序说:“从事历史研究,除了占有详尽的资料外,不能没有掌握多种语文的能力,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有了这些条件,对史料的了解和解释,对问题的分析和对思想的阐述,就会更明确、更深刻、更科学。”
纵观《钟灵校史》,只是资料的累积而与“史”无关。
过去以至今日我的文字都以严谨治学之精神与态度去对待《校史》出版,正面积极地提供意见,没有漫骂或责备的成份。我们积极地找出错处寻求解决的方法,可是我们得不到总会的合理解释。我们要求该校史下架以免误导读者,但他们给予不下架的理由牵强,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编委会是根据母校校刊、校闻及其他校方刊物所写的,希望各校友不要争论该校史内容的准确性”,一切有待2017母校100周年校庆时,由董事部出版一本更完整的校史,以正视听。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是对历史的不重视,也不是处理《校史》的正确态度,不敢面对现实正视问题症结,其争论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