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时代的回转,近几年来吹起复古风气,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牌匾又受到民间欢迎。许多旧式咖啡店、寺庙,甚至是医务所,都以牌匾取代一般招牌,许多新村屋的门上仍然张挂著姓氏堂号的牌匾。
“经过岁月洗涤,历尽沧桑的老牌匾,有的早就失修,甚至也没有进行任何保养,最后遭白蚁蛀蚀或被后人丢弃,非常可惜!”马六甲木雕牌匾艺术家丁伟强有感而发。 他认为,在经历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岁月洗刷后,这些牌匾大部分相当破旧,必须给予适当的修复,以确保这些遗产不会在传承到下一代时,就遭受自然毁坏或被人 为拆除了。
修复牌匾的工序复杂,丁伟强心知肚明。他说,赚不了钱之馀,手工更是非细不可,对那些损坏不堪的牌匾,不但要对它的背景 有所了解,还得仰赖一双巧手,否则想救也救不了。至于修复牌匾的收费由几百令吉到几千令吉不等,视修复难度和手工而定。“修补牌匾,首先将之清理干净、修 补裂痕,然后对缺字少画的牌匾进行修补,最后再补色。”
丁伟强指,牌匾本身蕴藏丰富的历史讯息,保存修复的工作不能只是局限于保存牌匾的外观而已。“虽说能够修复是好事,但如果没有成熟的概念及技术,盲目地跟风修复,最终可能会变成破坏。人为的破坏,往往比建筑物自然老化毁坏更严重。”
修 复过程中,丁伟强会尽最大努力保存牌匾的原貌,即便是一点点细节上的小更动,都有可能是文化的大损失。“尽可能不要破坏,才是古迹修复的目的。本地严重缺 乏这方面的专才,熟悉牌匾研究的人也不多,牌匾损坏了、遭白蚁蛀蚀,也只好丢弃。”丁伟强感叹,如果只是为了华丽的外观而修复,最后导致牌匾损毁,不如不 要动它们更好。“许多人都送牌匾,却不知个中的真正价值,也不知何以一幅牌匾何以动辄逾千令吉,我皆乐于向顾客解释。”丁伟强认为,牌匾文化有它存在的价 值,身为华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应该将这种文化延续下去。
[摊开工具袋,丁伟强随手抓起了刻刀,就著一块木板熟练地演示起来了。]
工序繁复 让字体说话
丁 伟强从小学开始学雕刻,后来还学习花草雕刻,将两者融会贯通,一些纪念名人或复杂的牌匾雕刻工,都由他亲力亲为。牌匾的刻字有“飞白”,这已成为丁伟强所 创作牌匾的特色。“刻字有‘飞白’,难度极高,却让牌匾的字变得灵活灵现,能表达出字的韵味。若能再掌握好字的深浅及层次感,字也会变成‘会说话’。”
学艺初期,丁伟强就得学会辨别大大小小、圆圆扁扁且刀口非常锋利的凿子。他说,在学习雕刻时,只要一不留神,就会被这些凿子弄伤手。如今,雕刻牌匾的功力累积逾20年,作业程序已经非常熟练,再也不会发生“皮破血流”的事件了。
由 于工序步骤繁多,一个牌匾的制作耗时约1至3星期,甚至几个月不等,对行外人而言,难若登天。挑选优质木料后,丁伟强先在白纸上写出顾客要的汉字,再用复 写纸印到木板上。当字体被写到木板上,就到了最考功夫的环节——用雕刻刀和铁锤,仔细雕出每个字,过程中不能出现丝毫差错。接著,再用砂纸磨滑表面,并为 牌匾喷上底漆。一般漆色为黑、红和褐色,当中又以黑底金字最为受落。最后,还要往字体部分贴上金箔纸,方算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