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日讯)中国全国高考周五拉开大幕,根据教育部数据,今年全国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据澎湃新闻与中新社报导,今年,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7个省份,周五迎来高考改革后首考,这7省份均采用“3+1+2”模式。
新高考“3+1+2”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即历史、物理二选一;“2”为再选科目,即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四选二。
多地启用AI技术设备防舞弊
连日来,多地相继发布提示,今年高考将实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严防考试舞弊行为。
天津将在部分考点试点考场实时智能巡查,考试结束后,将利用人工智能(AI)分析识别技术,对所有考场录像全程回放检查,对发现的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广东高考考场将启用AI实时智能巡考系统,考试过程中,系统可通过影像和视频数据,检测考场作弊、抄袭等异常行为;海南也将在考场试点采用AI智能巡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发现和预警违规违纪行为。
北京今年高考的一个变化是,考场的智能巡查系统升级。视频监控识别将更加敏感,可快速识别考生疑似违规行为。任何一个小动作都有可能被识别出来。同时,北京高考各考点设有智能安检门和人工安检环节。
多地公安及部门提醒别碰“聪明药”
而香港星岛网及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报导,“提升专注力、服用后精力充沛、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中国每当高考临近,这些颇具迷惑性的宣传词便会伴随著一种号称“聪明药”的药品,受到一些家长追捧。
5月以来,已有上海、江苏、山西等多地公安、检察、市场监管部门发文提醒家长、学生,千万别碰“聪明药”。
专家表示,所谓“聪明药”是一些有提高注意力等作用的精神类药物,未遵医嘱私自使用会造成心悸、失眠、反胃等身体不适,反而影响成绩。甚至还会成瘾,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而且私自使用这些“聪明药”可能违法。
家长口中流传最广是利他林
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副教授、学习困难门诊专家潘霄表示,目前网络上非法传播的“聪明药”全部属于中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被严管的精神药品,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等特性。主要包括利他林(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莫达非尼、阿德拉(主要成分为右苯丙胺)这3类精神药物。在一些家长口中流传最广的是利他林。
其中,利他林的主要成分哌醋甲酯与阿德拉的主要成分右苯丙胺,为国家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莫达非尼则由第一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二类精神药品,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根据公开资料,利他林是哌醋甲酯的商品名称,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被广泛用于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和嗜睡症的治疗。
阿德拉也是主要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以及发作性嗜睡症的处方药,苯丙胺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显著兴奋作用,具有两种光学异构体,右苯丙胺是其中活性更强的一种,会对大脑产生不可逆损伤。
而莫达非尼是一种觉醒促进剂,主要用于治疗自发性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症。莫达非尼虽然能够促进觉醒,缩短睡眠时间,但身体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睡眠、休息时间。长期剥夺睡眠后,生物钟规律紊乱会引起精神症状。即便偶尔服用,短期打乱了正常生物钟,也对考试不利。
副作用颇多 给身体带来不可逆风险
鉴于此类药物的滥用趋势及危害性,去年10月7日,中国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加强依托咪酯和莫达非尼药品管理的通知》,该通知中提醒,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将莫达非尼作为药物滥用监测的重点品种,密切关注其滥用变化情况,如发现滥用情况及时报告,必要时采取进一步强化监管的措施。
根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核准仿单指出,该药品被特别警示具有潜在药物滥用、成瘾性、可能导致猝死及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等副作用。但是副作用颇多,如头痛、失眠、焦虑、恶心晕眩、体重减轻等,擅自不当使用下,除了可能导致上述的副作用外,也容易对此类药物造成生理依赖,断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症状。
潘霄提醒,私自使用这些药物,不仅会影响考试发挥,还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高鸿云指出,在哌醋甲酯是否引起药物成瘾的问题上,正常人为了考试而临时服药,或者ADHD患者平时不服药,考试才服药,或者擅自增加剂量,改变服药方式,或者为了其他目的擅自用药,任何没有适应证、没有医生处方、没按照医嘱用药的情形,都属于滥用,可能带来危害,包括成瘾及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而依照中国法律,非法吸食或注射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行为,就是吸毒。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明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私自服用所谓的“聪明药”等国家严控的精神类药物,涉嫌构成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