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日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实体经济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中国经济成长在6%至6.5%应该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他表示,政府当前最迫切的,是做好疫后经济恢复工作,弥补遭受收入损失的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家庭,“这个时候不必再想着更多投资的事”。
中国澎湃新闻周五刊登张军的专访。对于现在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张军表示,现在讨论的宏观、微观层面的问题,都还是和3年疫情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不是疫情冲击对实体经济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想现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在6%至6.5%应该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他指出,经过3年疫情以后,对实体经济冲击很大,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市场缺乏信心或信心不足。
他认为,对政府来说,当前最迫切的,还是要做好疫后经济恢复工作,尽快走出3年疫情的阴影。
他解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疫情冲击的最大受害者。它们创造了90%以上的就业,而这3年,它们失去了太多,不仅没有挣到钱,前期的投入大部分都无法收回,损失惨重。政府当下最需要考虑的是,疫情对它们造成的直接冲击,怎么能更好地得到弥补,帮助它们恢复元气。
他认为,现在政策的重点,应该针对这些急需帮助的群体,直截了当地把政策给到他们。他指出,现在有人说大家缺少信心,那还不是因为挣不到钱的原因吗?等大家觉得政府确实在关心它们,拿出真金白银去解决它们的困难,大部分可以重新开业了,开始有生意了,就慢慢有信心了。
张军表示,在家庭收入层面,中低收入家庭、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这3年中失去的收入和挣钱机会,怎么样能从政府那里得到部分的弥补?政府一定要在这方面多花一点钱,这个时候不必再想着更多投资的事。他指出,中国公债占GDP的比重相对还较低,空间还是有的,要用好这个空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不应该诱导家庭消费更多
关于一些城市出台促消费政策,发放电子消费券,张军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发点不应该是诱导家庭更多地去消费,而是动脑筋怎么样把补助和政策给到家庭,短期能增加家庭收入,这是非常关键的区别。
他指出,比如中产阶层,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税负很重,这个时候应该可以为他们减免税负。虽然现在财政困难,但减了税以后,能增强信心,也相当于增加家庭的收入,对于经济、消费各方面都会有提振的效果。
至于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和福利的障碍,张军认为主要还是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理解,过于停留在某个早期的阶段。
他表示,中国需要一个认识上的转变,长远来说,必然要从过去的建设财政逐步转变到福利财政。纳税人的钱,要更多地花到家庭收入上。他认为,中国每年的投资大多了,浪费很大,减少投资对中国经济不会有多大影响。
张军又提到,中国债务的主要问题是花在投资上的太多,惠及不到居民和家庭头上。政府的很多债务尽管形成了资产,但很多资产缺乏流动性,不容易收回成本。
他认为,现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担当更多,因此,可以把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当一部分置换到中央层面。置换以后,地方政府要把支出结构改变,降低资本支出规模,要多用于对家庭消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