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8日讯) 时跟著哥哥在街边摆摊卖煮炒,73岁摊贩自立门户卖2新元(约6令吉90仙)炒饭、炒河粉,营业20多年只涨价1新元(约3令吉45仙),靠著薄利多销维持生计。
《新明日报》报道,这名摊贩马松胡当年在哥哥于美芝路开的煮炒摊打工,直到政府在1970年代让街边小贩迁到小贩中心,当年22岁的他才申请了小贩执照,自立门户,先后在多个小贩中心卖过酒水饮料、煎蕊、菜头粿和蚝蛋等美食。
约20年前,马松胡与妻子迁入白桥巴刹熟食中心,重拾老本行,开档卖炒饭和炒河粉。
他告诉《新明日报》,作为第一代小贩,摊位租金低廉,因此营业至今,他们只涨价两次,每次涨5角,如今一份炒饭或炒河粉的售价一律为3新元(约10令吉35仙)。即使去年遭遇鸡蛋缺货,一个鸡蛋的价格一度飙升至5角,餐点价格依旧不变。
“我们最早是卖一份2新元,这里是组屋区,我们也不能卖得太贵,实在没办法才会考虑涨价。”
马松胡透露,许多顾客担心他们会亏本。“我们不会没有赚,只是成本上涨,赚得越来越少。我们生活节俭,两个孩子也会给零用钱,别人起价是别人的事。”
他当年跟著哥哥摆摊时,哥哥的摊位从晚上10时营业到凌晨5时,如今他将自己的摊位命名为“通宵炒饭”。由于习惯下午工作,夫妇俩会在下午1时营业至晚上10时。
“孩子叫我们减少工作量,但我打算继续做到不能做为止。每个星期三休息日,就和妻子去芳林熟食中心找美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