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日讯)中国从9月29日起开始“十一长假”,直至10月6日,期间横跨中秋节、“十一”国庆日两大节日,8天长假被称为“黄金周”。东南亚过往多以中国为第一大客源国,这波却未等到中国游客“报复性出游”。
《中国新闻周刊》报导,今年初,中国相继发布两批共60个恢复出境跟团游的国家名单中,东南亚最为醒目,热门目的地几乎全部上榜。被新冠肺炎疫情困住手脚多时后,主做境外市场的中国多家旅行社都想大干一场,纷纷押宝东南亚,一边在境外重建供应链,一边在国内营销揽客。
“东南亚距离近、性价比高,占得恢复跟团游先机,同时对跟团游影响最大的航班运力也将率先恢复。”北京阳光假期国际旅行社负责人付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飞常准”数据显示,今年3月第2周,中国游客出境目的地前8名中,东南亚国家占了6席,另外两个热门目的地是日本和韩国。 第2批出境游名单发布后,同行程收到的赴相关国家旅游签证谘询量瞬间涨幅超过4倍。
民众花钱更为谨慎
“谘询量多,成交量少。”付峥很快嗅到了危险。果然,到3月底,东南亚市场都没能等来“报复性出游”。 最初几个月,受签证办理时间长、航班供给少、目的地酒店和交通费用高、中文导游缺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东南亚产品一度价格翻倍,从疫情前的3000多元人民币涨到6000至7000元人民币。
随著航司运能与目的地供应链恢复,东南亚旅游价格逐渐降回疫情前水平,仍未能挽回消费者。 “大家想出去玩的意愿很强烈,但花钱变得更谨慎,这才是行业遇冷的关键。”付峥回忆表示,到第2季度,赴东南亚旅行市场“依旧趴在地上”,连“五一”黄金周都无法扭转东南亚出境旅游持续低迷的态势。
等到6月,东南亚旅行批发商再也坐不住了,纷纷降价促销,甚至赔本赚吆喝,才让市场恢复一丝暖意。但业界都清楚,大幅让利换来的繁荣持续不了不久。
比市场更快复苏的是各路“负面消息”。从年初开始,“在东南亚旅行被绑架噶腰子”的惊恐传闻甚嚣尘上。 5月初,印尼巴厘岛发生了中国情侣遇害案,尽管印尼警方给出“男方谋杀女方后自杀”的调查结论,仍无法改变当地旅游市场的惨淡。
卖座电影成“劝退指南”
随后,中国国内接连上映《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取材自东南亚的犯罪题材电影,成了东南亚旅行的“劝退指南”。 宣传“取材自真实案例”的《孤注一掷》在中国上映两天后,境外自由行服务品牌懒猫旅行创办人赵俊在泰国的旅游服务公司接单量突然断崖式下降,“直接掉下去一半”。
“员工每天都会接到数不清的谘询电话,问泰国安全吗?”赵俊无奈地表示,公司上半年在泰国接待几万名中国游客,没出现任何问题,但这些事实显然无法真正打消更多游客的安全疑虑。
今年上半年,东南亚的中国游客只恢复到疫情前的“零头”。 泰国旅游和体育部于8月公布的旅游业“成绩单”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约有183万人次游客到访泰国,位列第2,已不再是泰国最大客源地。与泰国类似,上半年,中国赴新加坡游客量只有42万4000人次,仅恢复到2019年的11.78%。
“东南亚不缺游客,只是少了中国游客。”赵俊感叹。 受区域冲突以及物价影响,从去年冬季到今年春节,大批欧洲人到东南亚避寒度假,甚至长住半年之久,酒店、交通价格都被哄抬起来。暑期到来后,理论上应该进入旺季的中国客源市场“没旺”。 在东南亚街头或沙滩上,依旧能看到许多亚洲面孔的游客,只不过他们大多来自韩国和马来西亚。
赵俊最近一次因工作需要去泰国是在7月,从广州飞普吉岛的航班,空位接近1/4。 落地后也基本上看不到打著中文导游旗等待旅游团的地接社身影,疫情前大规模的中国跟团游盛况已经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