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3日讯)“人工智能”(AI)成为科技新趋势,能够模拟已故歌手翻唱名曲,又能化身成“主持人”报天气之外,更被骗徒利用为诈骗新手法。
香港《星岛日报》报导,香港警方今年接获2宗情报,指有青年在网上交友,并与对方视像通话后,怀疑面容被盗,更移花接木成为色情片主角,再遭勒索;又有银行首席执行员被伪冒于电视上介绍投资项目等。
香港警方于今年1至5月接获的整体诈骗数字有1万5792宗,较去年同期上升58%,涉及损失金额达21亿1000万港元(12亿5700万令吉),上升了13%。而投资骗案占1624宗,涉及金额9亿4000万港元(5亿6000万令吉),较去年同年上升一倍。
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网罪科)网络安全组警司陈纯青表示,骗徒的手法普遍是先透过社交平台或钓鱼讯息,认识受害人逐步获得信任后,再骗取金钱,手法多是“换汤不换药”。
鉴于近年人工智能技术(AI)愈趋成熟,有机会成为犯罪行为的辅助工具,当中“深伪技术”(Deepfake)换脸是透过搜集个人样貌、声音等生物特征,再合成或修改影片,假扮成受害人亲友与其视像通话,之后的行骗过程均与其他骗案相似。
“有图不一定是真相”
陈纯青强调,目前香港没有任何关于人工智能换脸视像通话骗案的举报,但提醒“眼见不一定是真、有图不一定是真相”,凡事要查证事实。
网罪科高级督察吴柏慧引述今年内曾接获两宗情报,包括一名25岁港男于交友平台认识骗徒,不虞有诈与骗徒视像对话,并下载不明来历的手机应用程式,之后骗徒将港男容貌移花接木至色情片中,再勒索要求购买点数卡,港男才惊觉被骗拒绝付款,没有金钱损失。
另一宗发生于海外,一名日本男子于社交平台IG,认识了一位自称是香港A银行的首席执行员,该“首席执行员”上载一段外国著名电视台的新闻访问片段,内容是介绍一种投资产品,两人成为朋友,之后“首席执行员”要求事主买约1700港元点数卡,事主感到可疑故向涉事香港A银行查询,结果发现该首席执行员实为另一B银行的首席执行员,即B银行首席执行员的容貌,被换脸技术伪造至新闻访问片段。
留意眼神口形会否不自然
人工智能相关骗案或有机会增加,商罪科高级督察张文瀚提醒要小心一些不明来历的视像电话,留意对方的眼神或口形会否不自然,甚至要求对方在镜头前做指定动作,如手指于脸上横扫、头部上下左右转头等,若发现脸部变形,便证明骗徒以“AI变脸”。
最重要是提防任何人在视频或录音中提出汇款要求,若亲友提出可先测试其身分真伪,切勿轻易相信。警方更呼吁,特别是熟悉科技的青少年,提醒身边的长者提防相关的犯罪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