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18日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国布朗大学等大学13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岩石学证据,证明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
中新社报导,相关研究成果于周四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目前的火星寒冷干燥,缺乏流水与生命痕迹;但过去的研究认为,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态水,并在古海洋区域形成特殊的海洋沉积地质单元,被称为“北方荒原组”,但是缺少原位探测数据支持。
2021年,“祝融”号火星车成功著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边缘,正好位于前人所提出的古海岸线附近的北方荒原组。
著陆以来,“祝融”号对沿途出露的北方荒原组地层展开观测,传回的图像详细记录了附近许多岩石的表面形态与构造特征。
“我们查看照片发现,这些裸露的岩石发育层理构造,指示双向水流特点,与地球滨海—浅海环境中的低能潮汐流一致。”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肖龙表示,这种双向水流模式通常由具有周期性流向变化的流体作用所形成,在地球的滨海—浅海环境中很常见。
肖龙表示,研究中识别的底形和沉积构造具有支持其为流水沉积而不是风成沉积的证据。此外,“祝融”号著陆点位置表明,观察到的沉积构造可能形成于北部平原古海洋的海退过程中。
“该研究为重塑火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启示。”肖龙表示,未来“祝融”号对该区域的深入探测和采样返回,将加深人类对火星宜居性和生命痕迹保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