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6日讯)七旬妇10年前患上血癌并两次复发,一度想放弃化疗,绝望之际加入一项临床研究,通过人工智能找到对体内癌细胞“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而重获新生。
退休行政人员郑惜梅(73岁)的脖子后面一直有一个肿块,可因不痛不痒,也就没放在心上。她今早受访时说:“直到2012年5月,医生为肿块做活检,才惊觉是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血癌,也是新加坡第五大最常见的癌症。郑惜梅的医生告诉她,她的恶性肿瘤来势汹汹,需开始治疗,刻不容缓。所幸她对药物的反应良好,暂时控制住了病情。
不料2019年初首次复发被暂时控制后,郑惜梅在同年9月经历癌症的二度复发。
“化疗药物的副作用险些要了我的命,无法呼吸并昏眩,我当时一度乞求医生,让我放弃治疗。”
幸运的是,郑惜梅的主治医生、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肿瘤血液科顾问医生阿南德推荐她加入一项新加坡临床研究,这项研究针对血癌复发、且对传统化疗的反应已经微乎其微的病患。
上述研究利用新加坡专家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二次表型优化平台”,为每个血癌病患找到量身定制、由多种药物组合的治疗方案。“二次表型优化平台”主要开发者是新加坡国大杨潞龄医学院药理学系邹凯华副教授。
传统治疗血癌的化疗药物多且繁杂,即使某几样药物组合可以有效控制病患病情,但只靠人力,无法在无限的组合方式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找到最合适药物组合。
阿南德教授解释说,上述平台发现对郑惜梅最有效的两种药物结合,之前只用于乳腺癌病患。
“我们绝不会想到这原来也是治疗她的癌症的‘灵药’。如果没有参加这项研究,郑惜梅的存活时日要以月来计算。”
阿南德表示,虽然“二次表型优化平台”所建议的治疗方案,并非所有方案在新加坡都可行,但是这为传统化疗已经杯水车薪的晚期癌症病患,带来希望的曙光。
截至11月份,已有160名病患加入“二次表型优化平台”的临床研究。
“我们希望在下来的一年能启动新加坡临床试验,届时所有符合条件的病患都能在最优的药物组合下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