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日讯)继中国政协会议在周四闭幕之后,人大会议也在周五正式落下帷幕,中国“两会”正式结束。中国总理李克强但找管理在人大会议闭幕后召开记者会,会上触及中国经济增长等议题。
据中新社整理会上的问答,李克强在回答有关中国今年把经济增长定在5.5%,是否可以解读为中国今年把经济增速摆在首位时表示,中国仍要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但这些都安排在中长期过程中。他指出,今年也有分出应对这些课题的功夫。
李克强称:“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看似放缓实际份量更重
针对今年制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5%的目标,纵使在疫情及俄乌战事的影响下,李克强仍有信心可以达成。他以去年成功达成经济增长6%以上的目标为例,是自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好转的象征。
然而,能够达成这一数字背后其实是因为“低基数效应”。就是说,2020年中国受疫情影响,经济罕见下滑。因此与2021年的上升相比,增速就看起来偏高。
李克强表示,中国如今的经济增长是在高基数上持续增长。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就是一件难事。因此目标制定在5.5%,其实是“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
他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标杆是按照6%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都要围绕著这个标杆进行,这就使得中国降低了赤字率,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这也为今年应对新的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
李克强以登山为例,说中国经济的增长看似缓慢,实则分量更重了。
他说:“如果你要登1000米(公尺)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不预支未来制定可持续措施
李克强回想起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2020年那么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仍然没有超发货币。他说,从去年到今年2月份,在世界许多国家通胀高居不下的情况,中国民众的消费价格,也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不到1%,他认为这与当局实施的合理宏观政策有关。
比如财政政策,今年中国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人民币(约1326亿令吉)。与此同时,中国当局也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
李克强表示,财政支出是从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兆),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
他特别提到退税,认为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他进一步说明,除了退税刺激经济,当局还准备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李克强最后表示,中国当局今年采取的,有关经济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著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