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3日讯)中国两家民营银行今年一月公告表明将停办现金收付业务。民间担忧实体金融是否很快就要消失,引发热议。中国官媒周日刊文冀平息忧虑,表示中国银行业的现金收付业务将长期存在。
中央社报导,北京中关村银行和辽宁振兴银行均在一月宣布,将分别于4月1日和3月1日停止现金收付的服务,包括分行柜台和自动提款机(ATM)等都将关闭停用。这两家银行虽属地方小型民营银行,但公告发布仍然引起民间议论及担忧。中国如今正值大力推动数字人民币(数码货币)的时候,是否会因此使得其他银行也跟进,让人民忧心。更有舆论质疑银行此举是否合法,认为存钱、取钱是银行必须提供的业务,现金有著无可取代的地位。
中国官媒《经济日报》为了降低人民的忧虑,周日刊文引述专家意见,且称民营银行停办现金收付业务完全合乎监管规定。而目前部分中小银行为了降低业务投入成本,逐渐减少线下网点的数量,这是银行业数码化转型的趋势,能集中更多资源满足核心客户的需求,也能提高银行对个体工商户的服务质量。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盘和林警告,小银行以取消现金业务来来降低成本,有可能因此而丧失客户群体或使客户群体转变。他进一步表示,将一部分客户拒之门外不利银行自身业务发展,认为大银行不会跟进,停止现金收付服务。
《经济日报》刊文也引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法系主任伏军说,监管会应该更留意大银行的举动,若是他们停办现金结算业务,将会影响许多使用他们服务的企业及民众。因此为了让现金收付服务持续向社会提供,必须要给予大银行更多针对停办业务的限制。
报导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民营银行结束自家的现金收付业务,但是请民众无需担心,中国银行业的现金收付业务将长期存在。
然而,在中国金融数码化已成为趋势的现在,背后还有政策的支持。据中央社转引《广州日报》报导,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数字(码)驱动”是金融科技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共同推出新规矩,自3月1日起,凡个人到银行存取超过5万元人民币(约3万3000令吉),需核实身份并登记资金来源和用途。此举彰显了中国政府对于在银行存取大额现金的管理趋向严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