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由台湾、美国及以色列气胶学者跨国合作的团队发表论文指出,气胶才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颠覆过去认知的飞沫或接触传播。
台湾中央社报导,这支跨国团队由中山大学气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主导,于27日(周五)在国际期刊《科学》发表论文,交代了新冠肺炎病毒以气胶传播(又称气溶胶传播或空气传播)的科学机制。
论文指出,新冠肺炎超级传播感染事件的主要途径都一致指向气胶传播,而非过去认知的飞沫或接触传播。
王家蓁表示,比起飞沫,气胶不仅在空气中可悬浮长达数小时,能传播比现行规范的1至2公尺社交距离更远。
此外,一旦被吸进人体,小颗粒的病毒气胶,尤其是5微米下,更可直接越过鼻咽及上呼吸道,到达肺部更深处的细微支气管甚至肺泡处,而不被现行的鼻咽采样筛检侦测到。
中山大学指出,过去常认为气胶传播只会发生在长程传输,却忽略气胶传播在短距离传播的威力更甚;目前全球各国采取的防疫规范,是根据接触及飞沫传播设计,无法有效遏止气胶传播,无疑是防疫一大破口,也是疫情持续严峻的原因。
“最早发现于印度的Delta变种病毒传染力更高,部分案例甚至仅需15秒即完成传染,更加凸显防范气胶传播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论文并提出多项能有效防止气胶传播的措施,除了现行避免群聚、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离,口罩的密合度对于阻绝气胶更关键,另改善室内通风、避免室内脏空气重复循环等,皆可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气胶传播。
王家蓁:“气胶传播并非难以防范,但须更加留意‘加强空气的清洁与消毒’以及‘气流的流动方向及影响’。”
此外,研究中心也制作一系列中英双语科普漫画“病毒飘之延烧攻略”,随著论文发表同步推出,帮助大众了解气胶传播的机制及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