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期间,大家都会准备许多年菜,如除夕习惯要留条鱼,代表“年年有馀”,但年菜放隔夜不仅会流失营养,还可能把致病菌一起吃下肚,造成食物中毒。究竟什么是食物中毒?过年该如何吃的安心又健康?
据台湾雅虎报导,食物中毒又称为食源性疾病,泛指人类因不慎食用遭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物质或天然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疾病,其病症潜伏期因人而异。食物中毒经常伴随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的不适,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等均为常见症状,有些患者也会出现脱水、肌肉酸痛、发烧等状况,严重恐致命。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频率最高,多由沙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肠杆菌等引起,厨师手上化脓的伤口,不洁的料理器具,生、 熟食交互污染、未煮熟等,都可能导致细菌污染。早前有报导,曾有一名20岁的比利时少年,因食用放置常温5天的义大利面后,引起食物中毒送命,验尸报告指出他感染了“仙人掌杆菌”,也属于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一种。
由于仙人掌杆菌耐高温,最常见于烹煮后、长时间放置常温的米饭或淀粉制品上,因此又被称为“炒饭症候群”;而仙人掌杆菌主要透过灰尘和昆虫传播,人类感染的主要症状则为呕吐与腹泻。
食物中毒的症状通常于半小时至24小时内发作,孕妇、婴幼儿、免疫不全的成人,如有疑似症状应尽速就医;一般人若严重腹泻逾2天,或一进食就呕吐、便中带脓带血等症状,也应就医治疗。
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呕吐,正常约3天可缓解,切忌自行止吐止泻,恐阻碍身体排除病源毒素,但也不可催吐,否则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阻塞,也不要灌水或喝牛奶,解毒效果不佳,还可能导致反效果。
注意卫生
饭前饭后勤洗手,注意卫生就能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肉品、海鲜要注意低温保鲜,烹煮时也要将生、熟食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完全煮熟再吃。如果食物发出有异味,就要避免食用。
营养师也提醒,年菜没吃完,不要等到完全凉了才放冰箱,恐导致细菌滋生,建议可以将食物降温到50~60℃ 左右,大概是用手触摸会感觉温热的程度,再拿进冰箱保存。且生、熟食需分开摆放,才能避免细菌滋生。
此外,营养师也建议,隔夜年菜可以透过分装加热的方法,吃多少热多少,降低食物加热的次数与频率,以减少养分流失;尤其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就算是家人团聚,使用公筷夹菜可以降低风险,另外,食物复热达摄氏75度以上,都能有效保鲜食物,让家人健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