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日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起诉网站主编诽谤案今天续审,辩方律师在盘问时质疑李显龙不愿拆掉已故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位于欧思礼路故居的原因,是因为想借此继承李光耀所建立的威信,李显龙驳斥上述说法是一派胡言!
时政网站网络公民(The Online Citizen)去年8月15日在网站刊载文章,题为《总理夫人何晶奇怪地分享了一篇与家人断绝关系的文章》。
新加坡总理新闻秘书张俪霖在去年9月1日代表李显龙向网络公民主编许渊臣发信,指文章和相关面子书贴文复述几项对李显龙的虚假指控,涉及诽谤,要求许渊臣撤文并道歉。
许渊臣当时发声明拒绝,在去年9月5日,下午3时51分,在家中接获传讯令和原告诉状。
上述案件昨日开审,今天续审时,辩方律师林鼎继续盘问李显龙,双方一来一往展开唇舌之战,重点围绕在李显龙有没有误导父亲李光耀,让李光耀误以为欧思礼路的住所已经受保留。
林鼎指出,李光耀在2011年8月20日立下第一份遗嘱时,有加入拆除条款。
林鼎称,李光耀在之后的遗嘱删掉拆除条款,是因为他以为住所受保留,但李光耀知道李显龙不支持拆掉住所的决定,也知道新加坡总理有“决策权”(call the shots)。
林鼎说,如果李显龙决定拆掉住所,内阁不会提反对意见,并质疑不愿拆掉住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李显龙想继承李光耀所建立的威信。
这一点遭李显龙反驳,并指是一派胡言。他表示自己当了16年的新加坡总理,如果需要靠保留屋子散发“魔幻光环”,那新加坡和他的处境将是可悲的。
林鼎指李光耀和李显龙的内阁都不会违背两人的意愿,也遭李显龙直斥这是政治说法,并非问题。
林鼎在庭上提及,李光耀在2011年8月20日签署的第一份遗嘱的拆除故居条款,即在他过世后马上拆除故居,若女儿李玮玲要继续居住,则在她搬走后拆除。若事后条例有变,除了子孙后代,绝不能开放给他人。
林鼎认为,从这项条款来看,当年7月21日的内阁会议后,李光耀十分沮丧,毕竟他从1959年至1990年担任新加坡总理期间,他的内阁是不会反对他的意愿,李显龙若要拆除的话,他的内阁也不会反对。
李显龙直斥不对,并指这是(林鼎)政治说法,并非问题,法官也劝林鼎看回文字记录,再提出问题,他的陈述之后可放入陈词中。
对手足不存敌意 不希望纠纷继续
(新加坡1日讯)诉辩双方昨日在庭上针锋相对,辩方追问李显龙和手足关系,李显龙表示这起家族纷争是单方面,他对手足不存敌意,和妻子同样不希望纠纷继续,也不想对弟妹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
林鼎昨日在盘问李显龙时,也频频追问他与弟弟和妹妹之间的关系,火药味一度浓烈。林鼎问李显龙,在他和妻子(何晶)看来是否认为手足一直在评论他及说他的是非?
李显龙坦言,本身和手足间意见不合,就如大家所知,手足关系并非在最好的状态。”
林鼎接著继续追问李显龙是何时最后一次和妹妹和弟弟交谈。李显龙代表律师文达星听闻立刻反对问这与案件有何关系?
承审新加坡高庭法官也认同,不批准林鼎继续提这个问题。
林鼎则改口问李显龙,他的手足与妻子的关系是否很僵。这时,文达星再次指出林鼎问的还环绕在同个点上。
这次高庭法官允许,李显龙表示,敌意是单方面从手足释出,他的立场是他与太太都不想纠纷持续,也并不对他们产生怨恨。”
李显龙过后再度重申对手足没有敌意,虽然不能代表妻子发言,但相信妻子也一样。
当林鼎询问为何农历新年时他们却没邀请手足,再次遭到文达星反对。高庭法官也再次提醒林鼎问题要与案件有关系。
一段对话 李显龙与弟妹翻脸导火线
(新加坡1日讯)辩方律师指一段对话,成为李显龙和手足翻脸导火线之一。
林鼎昨盘问李显龙时,焦点一度围绕在欧思礼故居上。
林鼎说,2015年3月22日,即李光耀逝世一天前,一家人聚集在房子时,李显龙问夫人何晶,他能多快搬入欧思礼老房子,这成了李显龙与弟妹翻脸的导火线之一。
李显龙表示,不记得有这样的对话,也不相信自己会这么说。
他说,林鼎大可传召他的弟弟妹妹上庭供证,但林鼎没有这样做。
“而且,他是在连同当事人与另一人,与我的弟弟吃饭后,通知法庭他不会这么做。尽管那看上去是一场气氛友好的饭局。”
也代表被告许渊臣的拉维律师日前在面子书贴文,在贴文中显示许渊臣、林鼎与拉维于上月4日与李显扬夫妇吃午餐。
曾商量巩固好屋子基础后出租
(新加坡1日讯)庭上揭露,李显龙参照一家人之前就怎么处理欧思礼路居所的电邮往来时指出,大家商量了一些可能性,包括若拆除故居,有可能的话,改造内部以保护家人的隐私,但保留外观以及其历史价值。
他们也商讨,巩固好基础后,将屋子出租,毕竟空屋会加快衰亡的程度,不过出租给谁、谁才是适合或不适合的租客、是否要出租给外国人,这也是敏感的问题。
李显龙表示,李光耀之后的电邮显示,出租或他一家搬回去住,他都觉得可行,而搬回去住是应急计划,也欢迎李玮玲同住。
林鼎转述李玮玲的一封电邮内容,即母亲会想将故居拆除,但她不会知道这样的要求没法实现,更重要的是李显龙(的决定),若要拆除,她可以搬走,若不拆也没意见,但她不喜屈服于公众带来的压力。
李玮玲也透露,喜欢故居并非仅是地点的关系,也是因为住了许多年,已经调整到最好的居住状态了。
在另一封电邮中,李玮玲也针对那时故居备受关注的期间提到,大批人到访故居,而她并不喜欢这样的情况,若开放给公众,她相信情况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