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16日讯)中国一名女童自幼自幼患有先天性心脏缺损,因一直未治疗引来细菌盘踞并“啃噬”心脏,感染性心内膜炎让她的性命岌岌可危。最终,在经过医生手术修复被细菌“啃”坏的“心门”,才挽回一命。
中国《楚天都市报》报导,荆州7岁女童晴晴(化名)今年5月底,感到身体乏力,父母见她没发烧、咳嗽,便没太在意。但没过几天,晴晴病情突然加重,不仅反复发烧、颜面部水肿,还出现全身无力、呼吸急促,家人紧急送其去医院。当地医生判断,晴晴是呼吸、心力衰竭合并肺部重度感染,情况十分危急,建议她尽快转院。
心脏遭细菌“啃噬”病情凶险
随后,晴晴转到武汉儿童医院治疗。进一步检查发现,晴晴心脏明显能听到杂音,心脏彩超提示,她患有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右心室、右心房增大,三尖瓣关闭不全,而且在心脏三尖瓣处还附著大量细菌赘生物。医生判断,孩子是因反复感染,又合并心脏室间隔缺损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情十分凶险,晴晴被收治进重症医学科监护室。
抗感染治疗期间,医生发现晴晴心脏内的赘生物仍在增大。一旦脱落,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造成生命危险,必须尽快手术清除。为了保证术后恢复顺利,医生一边治疗改善基础状态,一边积极准备,随时进行心脏手术。
经过近5周的抗感染治疗,晴晴感染得到控制,并于6月25日进行手术,主刀医生皮名安表示,术中打开心脏一看,晴晴的主动脉瓣脱垂、三尖瓣隔瓣和后瓣有大量赘生物,这些细菌几乎“吃”掉了心脏的三尖瓣膜。
皮名安解释,心脏的四个瓣膜如同一个个“单向活门”,使血液只能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而不能倒流,“而晴晴的情况,就好像心脏的四扇门坏了两扇,关不紧、合不拢。”
传统的方法是将坏掉的“门”换掉,利用人工瓣膜置换自身损毁的瓣膜,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带来了问题。“晴晴只有7岁,置换人工瓣膜后需要长期服抗凝药物,而且长期服药后会有并发症。”皮名安表示,对晴晴来说,修复三尖瓣膜是最好的方案,既可以避免长期抗凝治疗,也减少了再次感染的风险。
然而,晴晴的瓣膜损坏严重,瓣膜修复术对主刀医生技术要求十分高。皮名安带领专家团队为晴晴切除赘生物,进行三尖瓣成形、室间隔和房间隔修补,手术成功。
术后,晴晴在进入心胸外科监护室后第二天便撤除了呼吸机。复查结果显示心脏畸形矫治效果满意,各脏器功能恢复良好。晴晴终于度过了难关,术后恢复情况良好,7月13日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