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国各省以手机程式“健康码”作为通行依据。为做到对新冠肺炎感染者影响范围可查可控,当局在公共场所启动健康码认证,无码者寸步难行。由于健康码并非一成不变,市民担忧绿码被“变色”,而尽可能减少在公共场所逗留。
综合媒体报导,“健康码”为中国防控疫情而制定的随身可查个人健康电子信息,它是一组随时随机产生的二维条码,或是转换成文字的中文讯息,以交通号志的红黄绿为识别颜色,能确认14天内的个人行踪。在许多地方,绿码代表通行,红码需要集中隔离14天,黄码则需隔离7天以内。
随著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复产复工,民众每天必做的事情又增加了一项——“打卡”健康码。根据武汉防控疫情指挥部门制定的标准,健康码系统对比审核验证后发现申请人纪录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烧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发放红码;发现申请人纪录为在管的密切接触者,发放黄码;未有这类“不良”纪录的申请人,发放绿码。
前身企业员工程式
健康码的前身是由阿里巴巴旗下为企业员工管理提供支持的叮叮平台开发的企业员工健康码,于2月11日在浙江省杭州首次问世,采用支付宝应用程式介面。
随后,这概念被推广到中国全国各地。另一网络巨头腾讯也不甘示弱,几乎同一时间投入到对健康码的研发。
以杭州健康码为例,在支付宝平台,用户需授权国家政务平台获取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和位置资讯,授权后需要填报当前健康状况、近14天是否接触过新冠确诊或疑似病人等资讯,完成后就能拿到一张显示为绿、红或黄色的二维码。微信平台也有同样的授权需要。
两个平台的健康码也存在一些不同,支付宝是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指导下,建立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而微信主要是与国家资讯中心联合推出健康码的标准,并非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码系统,它主要为数据采集员(社区网格员、一线交警、公司/学校管理者)提供便利,扫码就能上报资讯,这些资讯将即时汇总到数据管理员侧(如政府省、市、区、街道居委会分级管理人员)进行监控管理。
而其他地区关于红码和黄码的规定会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并没有规定连续申报健康打卡。
尽量宅在家保绿码
值得注意的是,绿码仅显示持有者当前的健康状况,而酒店或车站的检疫防控关卡,一旦发现绿码持有者体温超标,且连续多次测量不见降低,则意味绿码失效,持有者要根据防控指挥部的相关规定自我或居家隔离。
武汉市民孙小姐说,在过去两个多月的“禁足”中,她和家人都尽量在家里呆着,“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出门”。
由于目前疫情未完全结束,为免不必要的麻烦,她会按当局的要求,尽可能继续呆在家中,“因为如果有一天你出门突然发现你的绿码变红或黄了,那就证明你过去一段时间逗留过的区域或接触的人中,有人被确诊了。疾控部门也会通过你的绿码信息及时找到你,要求你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