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Amazon)如何做到在一天之内,让用户收到民生用品、电子产品,和万圣节前夕的变装道具服?消费者在萤幕这端按下“购买”键后,亚马逊那一端的仓储中心怎么选货、装货和包装?现在这个流程对外大公开。
台湾中央社报导,轰隆隆的噪音是进到亚马逊仓储的第一印象,亚马逊对访客提供耳机,能够听到导览员的说明。3个月前加入亚马逊的罗德是萨克拉门托仓储的形象大使。她告诉中央社记者,亚马逊仓储开放参观是希望满足民众的好奇心。
这座距离三藩市机场东北方车程两个多小时的仓储,位在农业区附近,面积大约是28个足球场那么大。
24小时全年无休
忙碌的工作站,绵延数里的输送带和斜坡道在不同的作业区运转、全年无休。亚马逊的仓储有独特的命名:“任务中心”。小厂商把货品存放在任务中心,从收单到寄出包裹,亚马逊全程包办。尽管是位在北加州的仓储,发货对象涵盖全美国。
记者和当地民众一行20多人,先步行阶梯上到4楼,再一楼楼往下参观,被安排探访的区域,包含了商品采集、挑选和包装作业区。
映入眼帘、在地上奔忙的是橘红色机器人,亚马逊取了Kiva(奇娃)的名字,它们长得貌似放大几倍的家用扫地机器人。每个编号不同的机器人上头背著活动货架,由堆叠约10层高的黄色“小舱匣”(pods)组成。
相对于传统仓储有很多手动推车,而且商品是依照性质分类,书在一区、鞋子在另一区等,亚马逊的创新做法由采集员把进货的商品,随机放到机器人的货架上。
导览员罗德说明,“人工智能可以追踪到工作人员把货品放在哪里。”随机放置货品的方式看似违背常理,却能让独立作业的人员保持效率,不会因为某项热卖商品而“塞车”耗时、拖垮装箱速度。
机器人在商品采集区,沿著水泥地上的二维条码所设定的路线跑来跑去,先收货,再平衡地运抵挑货员的工作站。
挑货员面前会有好几台机器人,同时电脑萤幕显示订单,电脑系统同时指示挑货员在哪个机器人、哪个盒舱编号中有哪些货品,应该挑起来放进黄色的“购物箱”。
购物箱代表一个订单,装妥一单就推上输送带。箱子好比一列列车厢,维持一定的安全间距,运到下一站给包装员。
包装线上,每个货品都经过扫描,确保出货正确。电脑系统会自动建议包装员应选择哪种大小合适的箱子,有一台机器会量测出刚好长度的胶带,以利黏贴封箱。
彼此分工 智慧合作
到这个流程,导览员强调,“包裹是谁的都还看不出来!”再经过一次扫描机和磅秤,确定里面的物品和订单吻合。接著,邮寄标签透过机器贴到每个即将外送的箱子和袋子上,速度之快好像在空气中被风烙印的小白纸。包裹滑到正确分类的推车后,等待坐上货运车。
一小时的导览行程结束后,参观民众埃文斯告诉记者,她觉得大开眼见,她说:“原以为会有很多人力,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工智能。”
亚马逊自2012年引进机器人在仓储中心工作,根据官网,目前全球有超过10万个机器人上线,与25万仓储员工,彼此分工、智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