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3日讯)研究员发现,在中国东部一些省份,三氯氟甲烷的使用量明显上升。三氯氟甲烷是一种破坏地球臭氧层的氯氟烃物质,这种气体的排放量上升导致全球臭氧层修复的速度减慢。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国际协议规定在2010年前,全面停止生产三氯氟甲烷及其他相关的氯氟烃物料。三氯氟甲烷此前用于廉价隔热泡沫,被用作房屋隔热,但会释放破坏地球臭氧层的分子,令臭氧层无法有效隔绝来自太阳的紫外线。
科学家原本预计,全球大气中的三氯氟甲烷含量会逐渐减少,但他们在科学期刊《自然》中刊登的报告指,这个减少的过程从2012年开始变慢,最终排放源头指向中国。研究员又警告,如果继续让这些地方排放三氯氟甲烷,臭氧层修复的速度可能会被减慢10年。
《自然》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几乎肯定地指出,全球三氯氟甲烷近年的增长中,有40%至60%都来自中国东部。研究员利用设在日本和韩国的空气检查站,发现2012年开始,三氯氟甲烷含量在中国东部一些工厂区域出现上升。
他们计算出,2014至2017年在该区域的三氯氟甲烷排放量,比2008至2012年增加约110%。
多了7000公吨
参加研究的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学者里格比指出,研究团队利用电脑,模拟出空气在大气层移动的路线,就能找出这些排放物的数量。“我们利用这个方法,发现在中国这一区域内,2012年后排放三氯氟甲烷的数量,比之前多了7000公吨。”
他说:“但那个数字只是最终排到大气层的三氯氟甲烷总量,我们没办法知道相关产品具体如何使用,也不知道生产地点。”
科学家发现的三氯氟甲烷,并非全部来自中国东部,它们有可能来自中国其他地区,或是印度、非洲或美洲等地。研究员在这些地区没有全面的监察系统。
环境调查机构成员佩里认为,研究员的新发现显示中国需要加强力度,打击违法的三氯氟甲烷生产。
他说:“我们希望中国不遗馀力找出这些三氯氟甲烷的源头,否则我们几乎不可能制止其生产,也不能控制它们分解时散发出的气体。”
氯氟烃导致臭氧层破洞
三氯氟甲烷(CFC-11)的英文全名是trichlorofluoromethane,也被称作氟利昂-11,是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简称CFC)的一种。氯氟烃最早的产品是1930年代出现的氟利昂,被普遍用来做制冷剂。
但科学家后来发现,氯氟烃在大气层分解的时候,会释放氯分子,破坏臭氧层。他们在1980年代在南极上空发现,包围地球的臭氧层有一个洞,可能就是氯氟烃造成。
全球多国在1987年签定蒙特利尔议定书,分阶段禁止制造和使用氯氟烃。科学家当时预计,在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可以在2030年代修复,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就会在2060年代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