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21日讯)欧盟当地时间周四晚,召开峰会讨论对中新战略。由于适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洲,欧洲领导人是否会通过调整对中政策,限缩中国在欧洲扩张影响力,备受各界瞩目。
台湾中央社报导,德国与法国是欧盟这次调整对中政策的主要催生者。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顾问博讷所言,过去欧盟成员国应对中国时,过于天真而且莫衷一是,“现在天真的阶段要结束了”。
欧盟各国为何形成一致阵线,对中国更加防备?原因除了中国大动作的投资和并购,也与中国没有如西方所愿走向民主和开放,影响力却大到难以忽视有关。
打开欧盟委员会为本次峰会预先准备好的文件《欧中关系战略展望》,第一页就出现关键字:欧盟视中国为追求科技领导地位的“经济竞争者”,以及推动另一种治理模式的“体制对手”。
后面这句话指的是中国正在将国家力量主导的资本主义和威权体制输出到全世界,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形成竞争关系。为确保独裁统治,中国在国际上捍卫利益时毫不手软,对欧洲的统合已经构成一大挑战。
在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急需外资的东欧和南欧国家,中国的影响力尤其与日俱增。名为“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投资,表面看来双赢互惠,事实上是趁虚而入,借机扩大对欧洲的政治影响力。
以希腊为例,2009年,希腊国债危机高峰之际,中资买下希腊重要海港比雷埃夫斯。2017年,中国成功施压希腊投下反对票,阻止欧盟在联合国谴责中国人权。
中国还号召11个中东欧的欧盟国家和巴尔干半岛的5个国家,定期召开16+1峰会,与欧盟互别苗头。
慎防欧洲被分化
中国用投资和贷款来换取影响力,欧洲随时有被分化的危险,东欧民主化的努力甚至可能因此化为乌有,让欧盟高度警觉。
其次,在“中国制造2025”大旗的指引下,中国在德国等科技先进国家大举并购能源、通信、电网、交通等基础建设和高科技企业,反之中国自己却迟迟没有履行开放市场的承诺。
欧盟在这份欧中关系的文件中,建议各会员国建立有效的审查机制,控管外国投资基础建设和关键科技的“安全风险”,反应出欧洲当前对中资的戒心。
不过,无视欧盟各国和美国的警告,意大利显然决定拥抱一带一路,成为第一个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的欧盟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