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香港15日讯)一篇〈这块萤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近日掀起中国社会热烈讨论教育公平问题。
《冰点周刊》刊登了上述文章,内容主要讲述“直播班”的故事。
中国200馀所贫困地区中学的7万2000名中学生,过去数年间连接四川省名校成都第七中学的课程直播,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学生一起上课,考入大学的比例“涨了几倍、十几倍”。
报导举例,云南省贫困县禄劝的一所中学,学校孩子们透过萤幕和成都七中一起上课;当地很多学生至今没出过县城,但“听著七中学生发言说‘游览’了英国、美国,围观他们用自己闻所未闻的材料去分析政治、历史、地理。”
但直播课程并非免费提供,而是该中学与东方闻道公司合作的产品,“对接一个直播班,每学期的标准收费是7万元(人民币,4万2700令吉)”。
路透社近日跟进报导了这则新闻,并引述网易公司创办人丁磊说,他的公司愿意捐出1亿元人民币(6100万令吉),“支援更多学校落地这个模式”。
城乡教育巨大鸿沟
报导同时指出,这篇文章的背后“是中国城乡教育水准之间难填的巨大鸿沟”。例如,顶尖名校北京大学2016年的资料显示,当年该校录取农村考生人数,仅占本科总录取人数的16%,而参加高考的农村考生比城市考生人数还多。
在香港,关注香港教育发展的教育评议会主席何汉权,接台湾受中央社记者采访时说,他听说过中国这种电视直播共享教育方式,觉得这种方法可以尝试,但是否真的有效果,必须有科学调查作为跟进。
中国网络也出现了不少讨论这个议题的文章。观察者网刊登一篇署名文章道出其好处,一是高水准教师与高水准的教学,改变了学生的认知体系;二是通过共用优质学校教师,改变了师资结构和师生关联式结构;三是通过跨校的学生比较,启动乡村学生的进取心和潜在能量。
但直播作为催化剂本身同样附带“副作用”,一是弱化了乡村学校教师的作用和权威;二是直播的高水准课程和万人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受众之间,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张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三是将起点不同、差距巨大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进行比较,也可能产生消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