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28日讯)麦凯恩这个姓氏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负担。麦凯恩投身越战,1967年在一次执行轰炸任务其间,驾驶的战机被导弹击中堕湖,麦凯恩身负重伤,他被人救起后,被送到河内的监狱——几年的战俘生涯大大改变了他的一生。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麦凯恩在医院治疗期间,据称一直拒绝向北越提供情报,被严刑逼供,令他伤上加伤,被迫签字悔过,在录音中承认犯下战争罪行,一度寻求自杀,他形容那是他人生中最崩溃的一刻。
直到北越发现麦凯恩是海军高层的儿子,才停止这种酷刑。北越曾经表示愿意提前释放他,向外界展示良好形像,但麦凯恩拒绝,认为要释放其他战俘才到他。
经过5年半,到1973年,麦凯恩获释,重返美国后成为媒体的焦点,他支持尼克松政府的越战政策,又在多处演讲,讲述自己的经历。
越战令麦凯恩的手脚失去正常活动能力,手无法举高的他甚至不能梳头,更遑论继续从军。
严刑逼供说法遭质疑
不过,麦凯恩自称被严刑迫供的说法曾受到质疑,认为他是在政坛上争取支持的论述。一个有份盘问麦凯恩、流亡法国的北越上校裴信指,麦凯恩被俘后表现合作,他赞扬越共军队作战勇敢,把战争责任归咎于美国国会。
而报导越战期间柬埔寨秘密战争而获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前编辑尚伯格认为麦凯恩有所隐瞒,他认为麦凯恩不仅没有受过刑,而且在被俘期间他主动同北越合作,参加越南共产党的广播宣传。
战争中所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让麦凯恩难以长期在前线工作,他退下来,担任美国海军在国会的联络官,协调国会、国防部之间的工作,亦因此从政的想法转趋强烈。
麦凯恩1989年受访时如此道:“因某些原因而时不与我,但我相信我可以做点事。”麦凯恩指的“做点事”,相信就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