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尔尼20日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表报告,公布2016年在生态丰富却又备受威胁的大湄公河地区,发现的115种新物种,包括鳄蜥、鼹鼠、臭蛙、食螺龟等,同时警告,不少新发现物种已因栖息地受破坏,以及非法野生动物买卖面临威胁。
湄公河自西藏高原蜿蜒而下,经东南亚国家进入南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科学家每年都会发布在涵盖泰国、缅甸、柬埔寨、寮国及越南的这个区域发现的许多新物种。
根据WWF报告披露,科学家经过漫长审查过程,去年确认有115种新物种,它们包括3种哺乳类、11种两栖类、两种鱼类、11种爬虫类和88种植物,当中不乏有趣生物,例如新品种食蜗龟(Malayemys isan)和鼻翼恍如马蹄的“山区蹄蝠”(Rhinolophus monticolus)。
在市场发现食蜗龟
科学家并非在河流或森林找到该只食蜗龟,而是在泰国东北部一个市场发现,该只食蜗龟是被店家从附近河流捉到。保育专家警告,食蜗龟正受水坝等基建威胁。
至于蝙蝠则是在泰国及寮国的山林找到,专家花了10年才确定是新品种。
报告警告,不少新发现物种已因为栖息地遭破坏、基建建设、非法野生动物买卖而受威胁。外界忧心有更多物种可能还来不及被人发现就已灭绝。
WWF的大湄公河地区代表查普曼称,大湄公河地区过去20年发现2500种新物种,差不多平均每周发现超过两种,反映该地区的重要性,敦促对这些物种加以保护,以免落入那些不惜用重金收买稀有品种的收藏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