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8日讯)新加坡卫生部指出,出现在新国的两起境内感染兹卡病例,其兹卡病毒株并非来自南美洲,其病毒株的基因排列显示,病毒与1960年代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兹卡病毒株相似,而这类病毒菌株尚未导致任何小头症病例。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与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今午召开记者会指出,由于目前的研究并不完善,目前仍不能排除本区域病毒引起小头症的可能性。
新加坡当局表示,科研生物资讯研究院(Bioinformatics Institute)针对两名确诊病患身上的兹卡病毒进行基因组排序分析后发现,新加坡出现的兹卡病毒属于亚洲型,很可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东南亚传播的病毒菌株演变而来。
需长期研究
根据研究,有关病毒在2013年传播到法属玻里尼西亚,之后在2015年传播到巴西。
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主任林泽彬副教授指出,南美洲和东南亚流传的兹卡病毒同属亚洲型,但源自不同病毒菌株。
“在现有的研究中,只有源自南美洲的病毒菌株,被发现和小头症病例相关。不过,这并不表示新加坡境内传播的病毒导致婴儿出现小头症的概率较低。”
当局表示,找出病毒株与个别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需要长期和小心的传染病学研究,以及要在研究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研究,而透过了解病毒株的种类和分布,将有助未来的疫苗测试和进行各种治疗策略。
病例增幅减少
另一方面,新加坡境内感染的兹卡病例昨日新增8起,新病例增幅首次跌至单位数,确诊病例总数达283起。
自上月27日,阿裕尼弯出现新加坡首起境内感染兹卡病例以来,新加坡每日新增的兹卡病例维持在20至30多起的双位数。昨日新增的8起病例,也是至今新病例增幅最小的一次。
8起新病例当中,两起与阿裕尼弯、沈氏通道、加冷大道和巴耶利峇大道疫区有关联;一起则与碧山12街的潜在病例区有关联。
其中一名新确诊病患居住在东海岸路和实乞纳路交界处附近的私人住宅区谊立雅台一带,加上早前确诊的一起零星病例,该区已出现两起病例,使它成为另一个潜在病例区。其馀4起新病例与目前已知疫区无关。
位于东海岸的私人住宅区谊立雅台一带因出现两起兹卡病例,被列为另一个潜在病例区。国家环境局将在该住宅区展开灭蚊行动和宣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