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日讯)现年84岁的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在疟疾治疗方面有著卓越贡献。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20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在实验室中终于从青蒿叶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百分之百的抑制率。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帖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的极大兴趣。
世卫官员在报告中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中国青蒿素显然是符合这一要求。
屠呦呦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此奖项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球。但她得奖后不断婉拒媒体采访,称发现青蒿素是团队的成就,她当时还说:“中医药绝对是伟大宝库,其中有待挖掘的还很多。可以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认识中医药,加强创新,多出原创成果。”